《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收获颇多。将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思路设计新颖
从复习入手,引导学生会议圆明园的辉煌。既准确又简练,巧妙过渡,不漏痕迹。
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陈老师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习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上,通过学习语言文学来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个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一个基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一个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本文内容与历史知识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与我们的社会学科是不同的,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为基本出发点,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学科。这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是非常丰富的,既有对祖国文化的爱,又有对侵略者的恨,爱恨之间,如何把握,这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当然我们对祖国是深沉的爱,而对侵略者的恨呢?当学生谈到愤怒、痛恨的时候,老师适可而止,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不受外敌侵略,这与我们国家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不是要等我们强大了,再去把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抢回来。
三、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有书声琅琅的自由读、齐读,有沉静的默读,有声情并茂的师生共读。本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大量的笔墨是写昔日的辉煌,而在辉煌的文字中,第三自然段又是笔墨最多的,老师很巧妙地处理了这一段落,把那么多的“有”从文中找出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反反复复的读,把圆明园优美的风光化为优美的语言文字,细细品读,悠久的文化在脑海中慢慢浮现,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如在课上,看到侵略者的暴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说可惜、舍不得、愤怒。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表达,带着这样的情感,老师又让学生回过头来读课文,读与悟相互促进;在纪老师的课上,在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时,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着“有……也有……还有……”一种自豪感通过朗读自在地表达,在拼读毁灭的文字时,通过一组“没有了”把曾经引起我们无限自豪的美景从心里一张张抽掉,爱与恨,对比鲜明。
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十八大后,修订的最新教育方针里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当然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内涵是一个中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这十八个要点并不是要在每一节课上都要逐一体现,更不是机械地、单独培养,它们本来也是相互交融的,我们对学生应该给予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老师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课上让学生运用资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关注全面发展的人。在两节精彩的课堂上,心灵一次次得到震撼,而我们的学生,在经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过后,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打开课本,课堂上响起琅琅的书声,学生在书声中自由地感悟,自由地表达;关上课本,心中只留下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已经化作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化作勇敢、无畏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活动收获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历练与感动,真实地体会到,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的事。
我更加明晰:漫漫求学路是一段永难忘怀的经历,付出艰辛,也心存希望;挥洒汗水,也实现人生,他日,这段时光必成记忆里最美的风景。
不过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我非常认同,其中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陈教授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并给四点忠告:
1、不是每个儿童都能把书读好。
2、书读不好天塌不下来。
3、学生仅仅把书读好是不够的。
4、能读好书一定要好好读书。
读书是一条崎岖小道,只要勇于攀登,它定能把你带到人生的一个高点,让你登高远眺,获得一个开阔的世界。我庆幸的是自己是一个从教者,有机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春夏秋冬,陪着他们在人生之路上,慢慢走过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