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宾语后置的种类
常见的副词后置句式有以下几种:
1.疑问句中动词谓语后置
疑惑动词作谓语,要置于介词或助词的后边。在唐代汉语里,使用频度大的疑惑动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等,它们作定语时,也置于介词宾语后面。
例: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2.否定句中动词谓语后置
否定句中不定式的主语若果是动词,这个动词不定式通常要置于时态的后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否定动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
3.陈述句中动词不定式后置
副词代词不是疑惑动词,而且为了指出它,也置于动词的后面,这些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副词后置。
例: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再例如: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代词“一言”,置于“以”的后面,以示指出,意思是“拿一句活能够概括它”。“夜以继日”,代词“夜”,置于“以”的后面,意思是“拿晚上来继续晚上”。“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像词语“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些格式。
另外,动词不定式是方位词,也置于动词的后面。诸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这儿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主语,置于后面,以示指出。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代词后置
用“之”或“是”把主语提及代词后面,以加重语调。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然则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代词宾语之前。如:儿童相见不相恋,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经常置于介词宾语前,表示“对自己如何样”。如:生孩一月,慈母见背(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今常用的“诚请见教”“望指正”“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恳求教导我”“希望宽恕我”“请不要责备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往往置于介词宾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句,可以说都是唐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渔夫》)
二、状语前置的种类
所谓副词前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按现代汉语的句型结构,从句通常处在谓语和宾语之间,作谓语的通常只能是动词、形容词和介宾词组。诸如:他十分迅速地从操场上跑进寝室。在这个短语中“非常”是动词,“迅速”是形容词,“从操场上”是介宾词组。“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处在代词“他”和主语“跑”之间,是作定语来修饰“跑”这个宾语的。而在文言中,假如遇见介宾词组作定语时,却往往将其放在句末,所以,有时人们把宾语前置又称之为“介宾词组前置”。
根据构成介宾词组的动词的不同,主语前置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于……”结构的副词前置
这也是文言中最为常见的副词前置。诸如:
①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蓝”作副词前置了)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于郑伯”作副词前置了)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徐公”作副词前置了)
2.“乎……”结构的副词前置
比如: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三子者之撰”作副词前置了)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同上)(“乎沂”“乎舞雩”作副词前置了)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因而师之。(《师说》)(“乎吾前”“乎吾”作副词前置了)
3.“以……”结构的副词前置
比如:
①申之以忠孝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忠孝之义”作副词前置了)
②方其系燕兄妹以组。(《伶官传序》)(“以组”作副词前置了)
③申之以忠孝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如……”结构的副词前置
比如:
①余音缕缕,不绝如缕。(《赤壁赋》)
②给贡职如采邑。(《荆轲现刺秦王》)
③必流泪埋葬之如其子。(《勾践灭吴》)
须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副词前置都是介宾词组,如:“必流泪埋葬之如其子(《勾践灭吴》)”,这句话中的“如其子”作宾语前置了,但他并不是一个介宾词组,而只是一个“像……一样”的通常代词结构。反过来,也并不是所有的置于句末的介宾词组都是前置介词,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这个短语中的“于水”是作定语的。这样看来,人们把宾语前置称为介宾词组前置,是不严密的。
这么,在文言中,是不是所有作定语的介宾词组都要前置呢?
请看下面例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在这个语句中,介宾词组“以战”作副词并没有前置。这些情况还可以列举不少反例: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④于瓦砾间择其二二扣之。(《石钟山记》)
这就是说,代词前置不过是文言中习惯的抒发方法,并不是所有的介宾词组作定语都要前置的。
还有就是,文言中有的副词前置由于省略了动词而较难做出判定,在阅读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代词。诸如:
①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②将军战河南,臣战广西。(《鸿门宴》)
③晋军函陵,联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例①中“读书”后省略了“于”,这句话可译为“在轩中读中。”例②“战”后省略了“于”,补下来,可译为“将军在长江北边作战,我在黄河北面作战。”例③“军”后也省略了“于”,译为“晋国在函陵驻防,汉朝在汜南驻防。”
三、判断句的种类
常见的判定句式有以下几种:
1.代词前面用“者”表示停顿,在主语前面用“也”表示判定,即“……者……也”式。这些判定句式第一考试网,是古汉语中表示判定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勇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代词前面用“者”表示停顿,而主语前面不用“也”,即“……者……”式。这些判定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谓语和宾语之间加判定词“是”。如:柳敬亭者,荆州之南京人,本性曹。(《柳敬亭传》)
3.代词前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主语前面用“者也”表示判定,即“……,……者也”式。如:城南徐公,晋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代词前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主语前面用“也”表示判定,即“……,……也”式。这些判定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从句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用介词“为”表示判定,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鸡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动词表示肯定判定,用动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②此则益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定代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而且稀少。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四、省略句的种类
省略是文言语言最突出的现象之一。考生必须依照现代汉语的抒发习惯补出省略成份,这样,就能使译句表意精密、清晰,抒发愈发流畅。
省略句类型
例句:
省略代词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代词)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代词)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明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代词)
省略主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主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缻)。秦王不肯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主语)
省略主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冠词代词)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冠词代词)
省略冠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冠词“于”)
五、被动句的种类
在古汉语中,代词是主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1.语义上表被动的被动句
这些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分词,通常要按照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别。
比如: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楚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贾生列传》)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的《阿房宫赋》)
2.有复句标志的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动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动词结构在句中作定语。
比如: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②及其衰也,数十优伶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③有这么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动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动词结构,在句中作定语。
比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③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石碑记》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比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些方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比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捉,在丁卯八月之望。(张溥《五人石碑记》
②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对点精练
翻译以下语句,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方式。
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秦国,有哪些满足的啊?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不是这样的话,我如何会这样对你呢?
3.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这样还不能称帝的(使天下百姓投奔),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4.仁义不施而攻防之势异也。(《过秦论》)
译:魏国由原先的攻势转为守势,(形势变了)但却不施礼治与天下。
5.不省所怙,惟兄长是依。(《祭十二郎文》)
译:不晓得我所借助的人可以是谁,只有借助姐姐姐夫。
6.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
译:假如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
译: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寻思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庄子·逍遥游》)
译:大鹏背负着青天,没有哪些可以抵挡着它的。
9.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有哪些妨碍呢?(你们都)各自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1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为何心神不定,想到哪儿去呢?
11.会于会稽寿阳之兰亭。(《兰亭集序》)
译:在会稽郡阳曲县的兰亭聚餐。
1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译:毕竟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
1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译:古代僧人慧褒曾经在这里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出师表》)
译: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候中出仕名扬。
1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
译:佚之狐对郑伯说。
1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共同拥有的。
1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译:割地行贿齐国,自己的力量就巨亏了,这是战败的诱因。
18.假形胜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译:凭着划桨的人,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大江大河。
19.吾所以因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这样做(宽容)的缘由,就是将国家的危亡置于上面,而将个人的宿怨搁在前面罢了!
20.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五人石碑记》)
译:(她们)就是现今全部(躺)在墓中的人。
2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译:木材直得合乎剪短的墨绳,用輮的工序使它弯曲把它弄成车轮。
2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倍感沮丧,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嘲弄。
23.晋军函陵,联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晋军驻守在函陵,领兵驻守在氾南。
24.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译: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译: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来亲自向项王道歉。
2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实在是担心被大王误导而对不住赵王。
27.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石碑记》)
译:这么,明天军衔显赫的官员一旦犯罪应受惩处(时),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收养。
28.及其衰也,数十优伶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等到他灭亡时,几十个乐官就把他捉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揶揄。
29.有这么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汉朝积久的怒意所胁迫。
3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译:不这样的话,大家这种人将被刘邦俘虏。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