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说
戴名世
①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叶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乖巧。不知其何鸟也。幼鸟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则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②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雏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叹!借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而托身非所,见辱于小僮以死?彼竟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22、第①段画线语句表现了如何的情境?(2分)
23、文章从什么角度勾勒“鸟之家”的?(3分)
24、这则寓言的蕴意是哪些?(2分)
2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这是篇寓言式作品,写了一个美好的“鸟家庭”被毁的喜剧。
B.鸟栖桂树,常伴书生;小鸟可人,人爱小鸟;异类通情,共慕一桂——环境堪称美矣!
C.第②段“嗟乎!”,既包含着对鸟巢焚毁的惊艳,又有对毁灭者的愤怒,更表现出沉稳的反省。
D.“彼竟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这是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无情揭发与批判的悲悯之语!
26、简要剖析本文写法上的特色。(4分)
答案:
22、这是个“主人戏鸟”的画面,也是人与植物和谐交往的场景。
人与鸟、“撼”与“鸣”,主体与对象之间相互玩耍,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情境啊!23、①正面描写:一对小鸟,共筑一巢,养育后代,不辞操劳。
②环境突显:鸟栖桂树,常伴书生;异类通情,共慕一桂。
③主客(人鸟)对话:人鸟相戏,互为应答,交往和谐,其乐融融。24、美好的事物被无情地毁灭,酿制了一出人间惨剧。(意思对即可)25、A26、①以寓言的形式抒发主旨(借物喻人);作者借鸟喻人,发出感叹,意图在于揭发封建
社会使人难以生存的残酷现实。觉得有识之士应当选择适宜自己的处所去发展,免得“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②写景状物,绘形绘声;
③白描与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一壶先生①传
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喝酒,每行以酒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借宿其家,间一读书,惋惜鼻塞而罢,常常不能竟读也。与青岛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特别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咋舌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网校头条,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凤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绽放,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喝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青岛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相貌憔悴神气惝恍。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赐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僧人②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痛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可乎?”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①一壶先生:明朝人,明亡后隐遁。
②补锅匠、雪庵僧人:三人皆晚清明清隐士。
17.写出下述加点成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佯狂自放()②饮以酒()
③尝从容叩之()④其殆补锅匠()
18.下述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姓名其二壶先生乎
B.每行以酒瓶自随方其系燕兄妹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或久留之,乃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醉而别去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19.将下述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间一读书,惋惜鼻塞而罢,常常不能竟读也。(2分)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赐死。(3分)
20.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明。(2分)
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相貌憔悴神气惝恍。
21.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征。(3分)
答案:
17.①自我四谛(自我放荡);②给……酒喝;③问,寻问;④大概。
18.B
19(1)有时侯一读书,(就)惋惜哭泣而停下,往往不能读完。(“间”“涕”“竟”)
(2)每到夜晚,他(一壶先生)放声痛哭,整夜流泪,过了几天,最终自杀而死。
20.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相貌憔悴/神气惝恍。
21.好喝酒;爱好山水;忠于元朝(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