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我来回答。
部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多少必背古诗文?语文教师如何施教?
丨引论:必背古诗文增加了多少?改革开放大势所趋,不必争个你死我活!
诚如通栏标题如示,我团队一直跟踪关注这个问题,发表了系列文章。网上针对要背那么多书,争得沸沸扬扬,怨声载道。其实,大多人都是堂吉•诃德,不知标的,胡乱拿着长予与风车作战。背朗古诗文增加了多少呢?
我们查阅相关文件,文件白纸黑字写明部编语文新教材中,原有、新增篇目、增幅百分比如下:
小学阶段,原69篇增到124篇,增幅80%;
初中阶段,原60篇增至132篇,增幅83%;
高中阶段,原14篇增至72篇,增幅400%。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是党和国家战略,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的整个体制,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军队、外交,工农兵商学,都在大刀阔斧改革开放,何况一套套小小的语文教材?!
大纲已制定,教材已编成,再去争个你死我活,倒不如来讲论下一步如何贯彻新大纲、新教改、新中考高考改革的精神,如何落实、施教的问题。当然,对语文观这些“务虚”的,越讨论越争鸣越好,有利于纠偏,有利于教改、教学方法的必要补充和丰富多彩。
丨本论:如何落实施教?我“英勇”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和全国同行。
我认为,还是分学段、落实指标,形成导读、背书、摘抄佳句、检查、考试、验收、评价等读书训练体系。
第一,小学总共124篇古诗文,如何施教?
我认为,一二三年级,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古诗文会背诵会默写;课外阅读适可而止,原则上不要增加了。现在教育部提倡“减负”,要求让初小学生回家无作业。这个大方向是对的。要提倡并落实高效课堂一一就是向40分钟要速度要效率!
小学四五六年级,要求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古诗文会背朗会默写,还要粗粗的理解;课外阅读可以增加二十几篇(部)即可。对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布置少量家庭作业了一一以当晚九点半前能完成的作业量和难度系数为标准。要学生理解古诗文,以“关键词”记得住、能写三四句叙述性“主题句”即可。
如: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三四句是佳句,用了比喻手法。诗歌按题材分,还有爱情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山水田园诗、怀古之作、悼亡之作、羁旅行役之作,等等。诗中,抒发什么,表现什么,诗人怎么样写?切忌复杂化、学术化。
第二,初中总共132篇,如何施教?
初中年级,要求初中生不仅对课文中的古诗文会背诵会默写,还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解,能写出一两百字的解读话语;课外阅读可增加到三四十篇(部)左右。要求初中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可以较有体系了。
如,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开头为什么要介绍作者?这是知人论世,是理解诗文内容的前提。标题哪个字词是诗眼,揭示了什么?全诗有多少个意象,构成什么样的意境?全诗(文)抒发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如何写的?
古文,基本是文言散文一一哪些实词古今词义不同?哪几个虚词经常出现,构成了常见的文言句式?如“之乎者也”,如“……者……也” “……乎……乎?”“焉能……” “与其……毋宁……”等等。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古文中的议论文与现代议论文一样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特别怀念我已故了的老师熊肇勤主任,他原是粤北连州中学教学名师。他说,他今天讲熟讲透了古诗文课文,学生理解了,几句诗、几段古文,焉能不会背诵?规定明天检查,基本都会背了。
第三,高中总共72篇,如何施教?
高中年级,要求高中生不仅对课文中的古诗文会背诵会默写,还要有完整深刻的理解,能写出三四百字的解读话语;课外阅读可增加到六十篇(部)以上。高考语文是占分最多的学科。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相应的古诗文填卡题、默写题、阅读与理解题,最要命的是有时作文话题,也是从一个古诗文典故、一句古诗文名句变化而来的。
我认为,要因材施教:对语文素养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紧紧抓住关键词,写出关键的主题句一一因为高考语文的评分标准,一般标明写出了多少所谓的关键词、主题句。
如,《七律•登高》一一这是一首七律,七律属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对仗;七律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要求一定要平仄对仗,首尾两联无严格要求;《登高》全部平仄对仗,被誉为“天下第一律诗”。作者杜甫一一生于盛唐转衰时期,经历安史之乱;他是李白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雄顿挫;作为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这是一首登高怀远思乡之作、悲秋之作、安史之乱之作、羁旅行役之作;全诗刻画了一位年老、躲战乱、多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等等。答案不能掉了这些关键词、主题句。
而对于语文素养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在以上知识点基础上还能比较拓展,学会审美解读;答案要写多一点文字,拿高分。
再以《七律•登高》为例,要求比较拓展到古诗多悲秋之作,但也有乐秋之作一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七律•登高》,一切景语皆情语。首联写近观之风急猿啸悲景,颔联写中观悲秋之景、传统意象“逝水东流”之愁绪,颈联写发散思维之怀远忧思。尾联又回到抒情主人公身上一一老人、躲战乱、多病(据华西医院两名医生发表论文推证,疑似糖尿病)、孤独,总结全诗,余味隽永。
丨结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年,改革开放初期,也有许多诸如特区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小平同志一锤定音一一不要争论,只要“三个有利于”就大胆去干、去实践。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今的教材新编、要求提高、中高考!改革,争来争去,不如寻求发展一一因为,语文的发展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