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树立大德育观念,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计划总结2022-02-03 23:51:44admin2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同样也居于首位,所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xiang),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所谓德育,其实就是建构一种道德境界。具体到学校,德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及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养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树立他们的道德信仰的过程。道德的起点是他律,终点是“自律”,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按孔子所说,自由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他律走向自律再升华到自由,都有赖于人的道德悟性的提高。所谓道德悟性,就是指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才更有价值。如果没有悟性,学生既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律,更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由。
我们所倡导的“大德育”,并非新概念,也非新观点、新思想,它主要是针对单一的德育课程、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而言,是把德育延伸、拓展,并置于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教育教学及活动的高度来定位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学校教育本质的回归,对教师职业本质的回归。我们用三句话简要概括什么是“大德育”,这就是传扬上悬挂的:“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育人环境”、“课课都渗透品德教育”。这三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学校”。这里的“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德育的空间大——整个校园应是一个德育大教室、大课堂、大世界,这意味着实施大德育,我们必须营造一个德育大环境,即校园“处处都是育人环境”;二是德育的主体大——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负有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甚至学生也应是德育的主体——当我们把学生置于不是被动接受德育的对象而是主动成为有德之人时,之意味着每个教职工,不管你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导向和示范,“人人都是德育教师”,赋予了每个教职工更为神圣的育人使命;主体大同时还意味着学校德育工作中,尤其需要教师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成为自身品德养成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被动和消极的接受者;三是德育的含量大——不仅德育课程、德育教学、德育活动是德育,而且所有课程、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都应是德育。德育应涵盖学校的全部工作,课课有德育、事事有德育。由此,所谓“大德育”,即是在“人人都是德育教师”、 “处处都是育人环境” 、“课课都渗透品德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调动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唤醒学生的德育主体意识,积极开展德育教学,挖掘德育资源,拓展德育阵地,开辟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活动开展中得以有效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树立美好的道德理想、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习惯,并为成为有德之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