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教学设计2021-04-23 18:48:25网络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 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随着我 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 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 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 ”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
  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 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 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 的心理健康问题。
  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 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 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我们可以把以 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 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 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1〕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 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 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 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
  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 ,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 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2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 ,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 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 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 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 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 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 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 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 ,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 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 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3〕。这种情况 下, 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 ,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 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 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 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 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 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4 〕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 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 ,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 的心理而言的。
  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 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 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 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 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 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 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 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 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 :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 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 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 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 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
  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 ,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 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 更为严密。
  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 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 分倾吐心中之烦闷。
  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 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 。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
  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 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 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 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 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 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三 探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 ,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 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 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 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 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 预防心理疾病”〔5〕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6〕 , 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 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 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
  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 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 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四)研究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师范学校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开拓了新的教学领域。
  传统的公共 课心理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增设心理卫生方面的教学,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 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每一位师范生将来也能做一位中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学生撑起倾斜的 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质,使未来的教师正真称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2〕〔3〕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4 〕陈永胜《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56页。

〔5〕〔6〕陈学诗等,《关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建议》,见《大众心理学》1996年第10期第1页。
   。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