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 研究成果

中考分数线2024-02-02 08:06:53佚名

人物经历播报

编辑

1972年3月出生于山东莱芜市,1997年结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同年7月留校任教。2001—2004年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学习,获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博士学位。2011年前聘为北京体育大学排球教研室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晋升为正院长,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师资人才。2011年前分别兼任北京体育大学藏龙学校教务主任、副校长,2011年9月任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处长。2012年5月下旬荣获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千人计划”首批培养对象。

1997年以来,旨在于举重教学、裁判、科研一线,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1999年1月获派出席国际田联东亚发展中心举行的田径、跨栏中级教练员培训。1999年通过排球国家级裁判,并先后出席了第21届世界学院生运动会(2001年)、全国体育大学排球运动会(2002年)等小型短跑比赛的裁判工作,入选全省体育大学排球运动会裁判员“体育道德风尚奖”。2004年5月出席国际田联东亚发展中心举行的国际田联教练员培训与资格认证系统Ⅰ级讲师培训班。

1994年结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7年结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击剑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4结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4年9月至2017年12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教务主任、体育科技大学教务主任、体育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体育大学教务主任;

2017年4月任北京体育大学常委常委、副书记。[1]

研究成果播报

编辑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官网_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_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管理系统

(1)论文:田径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机制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第一作者;第六届全省体育科学会议专题报告

(2)论文:不同水平田径运动员途中跑支撑反斥力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第一作者,第七届全省体育科学会议墙报交流(2004.11)

(3)论文:田径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生物热学机制研究第一考试网,体育科学,2005.7,第一作者

(4)专著:举重运动技术汉英双语教程——中短跑(章节作者),广州体育学院出版社,2003.6

(5)专著:中国亚运“金牌下降点”困区的研究——中国排球项目布局与发展对策研究(章节作者),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第三届全省青年体育科学会议专题报告(2002.11)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强化亚运“金牌大户”项目发展与施行“奥运争光计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01BTY017),负责报告,排行第五,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4.1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_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官网_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管理系统

(7)大会交流:优秀田径运动途中跑技术的运动学趋势,第一作者;第四届全省青年体育科学会议墙报交流,2005.11

(8)北京体育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我院多学校教学运动机制探求与实践,2006.1,第一负责人[2]

(9)中国体育博士文丛:技术模式与专项力量:田径支撑摆动动作系统的生物热学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出版社,2011.4,第一作者,

出版图书播报

编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