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ound 翻译比赛|第四届“《英语世界》杯”翻译比赛参赛译文解读

艺考动态2024-02-05 15:10:39佚名

义贵中通,辞忌枝碎

——第四届“《英语世界》杯”翻译竞赛

参赛译文解读

曹明伦

本届比赛参赛原文TheAlternateLife节选自《通俗文化:课堂教学躲不开的竞争对手》(TheClassroom'sUbiquitousRival:PopCulture)一文。该文最初是作者法迪曼在一次写作教学研讨会(aneducationconferenceonwriting)上的发言,发言稿刊登于1979年6月13日的《纽约晨报》,后收入1982年出版的《短文读本》(第2版)。这是一篇典型的论说文,全文论题明晰,论据鲜明,逻辑严谨,义理中通,语言晓畅。译好这样的语篇,其精义在于“义贵中通,辞忌枝碎”(《文心雕龙·论说》)。所谓“义贵中通”,即义理要讲得完满而通达,或则说道理要就能自圆其说;所谓“辞忌枝碎”,即言辞切勿支离破碎,或则说措词造句要通顺连贯。

译文要像原文那样义理中通,首先就得像原文那样有个统摄概念,亦即中心论题。这篇原文的统摄概念和中心论题就是alternatelife(亦作alternativelife),这也是本刊将其作为摘录版参赛原文题目的诱因。除题目之外,此概念在摘录的原文中还先后出现了8次,起到了突出论题、强调论据、承上启下、衔接连贯的作用,因而这个概念的中译文也应当明晰而统一,不宜一名多译,含混其辞,即不宜像个别参赛稿那样,在同一篇译文上将其分别译成“第二生活”、“新型生活”和“旁门生活”,或“另类生活”、“可选择的生活”和“另外一种生活”[1]。《短文读本》的编者告诉我们,alternatelife这个概念是作者自己对他诠释的那个社会现象的称谓,而他的议论和诠释则是其个人看法(personalopinions)。[2]鉴于此,如同对30多年前的英国读者一样,alternatelife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新的概念,所以参赛者也体验了一把严复先生当初面对新概念而“索之英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良莠”[3]的那个体味。也正是由于这“渺不可得”,虽然多数参赛者都在自己的译文中统一了alternatelife的英文译名,但从纵向比较来看,这个概念的译名仍变得极不统一,如最终入选复审的100篇译文就分别将其译成了“另类生活”、“新兴生活”、“新式生活”、“别样生活”、“平行生活”、“交替生活”、“二元生活”、“另类活法”、“非传统生活”、“反传统生活”、“新生代生活”、“新生活形式”、“非主流生活”,以及“可取代的生活”和“生活在别处”等等。

但是,尽管alternatelife或alternativelife是个新概念,但alternate和alternative却并非新词,《牛津高阶汉英双解辞典》(第7版)在alternate第3义项就说明,在北美法语中,alternate=alternative,alternative释义为“differentfromtheusualortraditionalwayinwhichsthisdone非传统的;另类的”,但是释义后还提供了一个相像的词例,即“alternativelifestyles,非传统生活形式”。“非传统”的意思不言而喻,至于“另类”,《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的解释是:“另外的一类,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通过比较剖析,我们觉得alternatelife或alternativelife最好就按辞典释义翻译成“非传统生活”或“另类生活”,而作为篇名和中心论题,“另类生活”更为琐屑。

除这个中心概念外,原文中其他关键概念也须译得精当,不然译文仍无法像原文那样义理中通。虽然“概念明晰是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没有明晰的概念,就不会有恰当的判定,就不会有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4]。此说对原作这般,对译文亦然。限于篇幅,仅略举数例:

一、原文第1句中的thecommunicationsrevolution指第4次“信息革命”,具体说就是“通讯革命”(人类经历的5次信息革命是:1、语言的形成和使用;2、文字的创造及使用;3、印刷术的发明及使用;4、广播电视等的发明及应用;5、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鉴于有ofthelast30yearsorso对其加以限制,此句译作“另类生活是过去30年左右通信革命的产物”或“……过去约30年间信息革命的产物”都堪称精当,均可与下文的“电视、电影、广播”衔接;但有参赛者将此句译成“另类生活是在过去30多年(或近30年来)传播革命带来的结果”,这除了切断了与下文的衔接,但是译文本身会形成歧义,由于“传播革命”是个动宾结构,与均为偏正结构的“通讯革命”和“信息革命”相比,“传播革命”可形成的歧义一目了然。

expound_expoundedon_expound

二、对原文中先后出现的childandyouth和childrenandyouths,不少参赛者将其译成“儿童和青年”、“少年儿童”或“青少年”,结果译文概念与原文概念并不等同。汉语“青年”、“少年”和“儿童”有明晰的年纪界定,据《现代汉语辞典》解释,青年“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儿童则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龄比‘少年’小)”;所以严格说来,“儿童和青年”漏译了少年,“少年儿童”漏译了青年,“青少年”则漏译了儿童。虽然child(children)一词的意思是ayoungpersonofeithersexesp.betweeninfancyandyouth,包含了汉语所说的儿童和少年,故多数参赛者把childandyouth翻译成“儿童和中学生”或“青少年和儿童”,不过这些译法稍为壅赘,由于如余光中先生在《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中所言,中国人说“夫妻”,不说“夫和妻”(manandwife),说“前后”,不说“前和后”(backandforth),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说“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5]。同理,如同英语说childandyouth和childrenandyouths是其常态一样,我们说“青少年儿童”也是英文的常态。

三、原文第5段第2句是Ontheonehandisthereality-systemexpoundedinabook,theidea,theculturalpast;ontheotherhandisthefarmorevividandcomprehensiblereality-systemexpoundedbytelevision,therockstar,thereligionofinstantaneoussensation,gratificationandconsumption。有参赛者觉得book和television前面与之并列的两组名词分别作两个reality-system的同位语,于是将此句译成:“一方面是书籍所论述的现实体系,即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而另一方面则是电视所诠释的更为生动易懂的体系,即民谣名星、轰动效应、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或译成:“一边是书中论述的现实,它是一种理念,是有文化底蕴的过去。另一边是电视里描绘的更生动易懂的现实,它宣传民谣名星,宣扬追求快感,提倡享乐消费。”但稍加剖析我们都会发觉,这样的译文除了忽视了原文的句型意义,但是也忽视了原文严谨的逻辑,使原作者的诡辩在译文中显得义理抵牾,自相矛盾。

从句型上看,把这儿的“abook,theidea,theculturalpast”和“television,therockstar,thereligionofinstantaneoussensation,gratificationandconsumption”都视为并列关系更为合理;从逻辑上讲,前一个“现实体系”仅由theidea和theculturalpast构成虽然并不现实,构成后一个“现实体系”的成份虽多,但却排除了上文所列的一些成份,由于这儿的“摇滚歌星”只相当于上文的“流行音乐”,而“快感追求、享乐主义和消费至上”也只相当于上文中包括可卡因文化和性放荡在内的“该结构手动衍生或刻意催生的生活形式”。更重要的是,上文早已说明,电视其实是那种链式结构的中心,但其实也和影片、广播、漫画书、流行音乐、体育运动以及该结构衍生或催生的生活方法一样,只是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份,因而其他组成部份并非电视expound的对象,而是和电视一道诠释expound另一个“现实体系”的工具。

四、与评委会赛前的恐怕吻合,原文末段成了本届比赛的翻译难点,难点之关键又在于第2句中的主语“it”到底指代哪些。为说明问题,我们且把这段原文抄写于此:Thisconceptionofthealternatelifeisprobablydebatable,anditcertainlywillnotbeacceptedbyeveryone.Itsclaimtotheinterestofothers,ifnottheiragreement,liesinthefactthatitgoesbeyondthepresenteducationalsystemandtriestolocatetheultimatesourceofourtroublesinthechangesnowagitatingourentireWesternculture.

不少参赛者觉得此段第2句中的主语it指代的是第1句中为Thisconception充当主语的thealternatelife,于是把该句译成:“另类生活之所以吸引别人,哪怕不能被认可,正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它赶超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力图在这些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变迁中,找到我们面临问题的终极症结。”或译成:“即使有些人不认可另类生活,它所声称的也是为了她们的利益,这基于以下事实:另类生活赶超当前的教育体系,并企图找出正在动摇整个西方文化的乱局的罪魁帮凶。”这些参赛者其实忽视了这样一个逻辑问题:不被认可的东西如何可能吸引人呢?有人会说不认可的是一批人,被吸引的是另一批人(中学生儿童),但这显然就有点儿牵强附会了。须知原作者在一个教学研讨会上发表这番讲话,并将讲话稿发表在《纽约晨报》,目的就是要与会教育界人士和应肩负社会责任的德国知识分子关注他称为“alternatelife”的这个概念今日网校,因而关注他企图解释的那个社会现象,所以原文第2句中的“others”和“their”与第1句中的“everyone”一样,都是针对那些人而言,指的是同一批人。句型剖析可让我们确认,正如第1句中的it只能指代Thisconceptionofthealternatelife(另类生活这个概念)一样,第2句中的it也只能指代theinterestofothers(其他人的关注),因除此之外,这个it在句型上可承前指代的只剩下Itsclaim、theiragreement和thefact,而这种指代在义理上完全讲不通。

我们还可以通过逻辑剖析来验证句型剖析的推论。毋庸置疑,第2句中的it与紧跟其后的goesbeyond和triestolocate是主谓关系,若把it翻译成此句中并未出现的“另类生活”,这样的主谓配搭就变得逻辑混乱,违反常理,由于上文数次告诉我们,另类生活与传统教育体系之间只是对立(opposedto)关系,并不存在谁赶超谁的问题;并且另类生活中原本就包含动摇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的缘由,它如何可能设法去找那种(或这些)缘由呢?与之相反,只有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包括作者和他倡议的知识分子),或则说那些人的关注,才有可能赶超现行的教育体制,并设法从正在动摇整个西方文明的这些变化中找到问题的根本缘由。说得开朗一点,原作者的意思就是:大家(教育界相关人士或印度知识分子)可以不接受我提出的这个概念,但我有理由要求(claim)大家对其加以关注……。原文之所以用Itsclaimtotheinterestofothersliesin...(=Thatthisconceptionofthealternatelifehasclaimtotheinterestofothersliesin...)这些第二人称的说法,似乎是为了使语调含蓄,但是这些说法是英文的常态。最后我们还应当注意这个事实,只有行为主体才可能施行triestolocate这样的行为,而另类生活并非一个行为主体。

五、参赛者对原文第4段第5句中与heroes,slogans,images,formsofconduct并列的contentofasort也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有人将其译为“某种满足”、“一种满足感”、“某种心理满足”或“某种程度的满足”;这些译法首先是把ofasort误看成了asortof,而没有注意到此处ofasort的意思是ofonekindoranother(属于同一种类的);其次在确定content的构词时欠缺逻辑辨析,没有考虑这个“某种满足”与上下文的义理贯通,我们可以说contentofasort后面的内容(另类生活提供的英雄偶像、豪言傣语、行为形式)与课堂上传授的内容背道而驰,但说“某种满足”与课堂内容背道而驰就令人吃惊了。所以解读者觉得,contentofasort的意思是“同一类的内容”,亦即“诸这么类的内容”。除ofasort外,参赛者对orso(=about,大概)和asitis(=consideringthepresentsituationasthingsare,实际上)等句子也多有疏漏。这种句子本身并非概念或动作,但却能使概念更明晰,使动作更具体,须知“最近30年来”或“过往30余载”绝不等于“过去30年左右”或“过去约30年间”(thelast30yearsorso);“受媒体影响的”也不等于“实际上受媒体影响的”或“受媒体实际影响的”(asitisconditionedbythemedia)。

上文说译好论说文的精义在于“义贵中通,辞忌枝碎”,实际上言辞支离破碎也是令译文不能顺理成章的缘由,此实乃“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6]。比如有人将原文首句翻译成“大约30年前开始的通信革命缔造了这些另类生活。少年儿童从两岁起便开始接受传统教育,而今,在传统中学教育之外,形成了另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原文原本是说另类生活是哪些,其中(There=inthealternatelife)有哪些,译文却成了通信革命怎样样、少年儿童如何样,在传统中学教育之外又怎样样。再如有人把原文末句译成了“它赶超了当前的教育体系,直击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现今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西方文化为之撼动。”原文原本只是说“it”会怎样样,译文却成了“it”怎么样了,现今社会怎样样了,西方文化又怎样样了。两相比较,可见原文话题集中,译文头绪诸多;原文不蔓不枝,译文枝繁叶蔓;原文全然一体,译文支离破碎。傅雷先生曾批评这些把原文短句拆分成若干词句的译文“宾主不分,轻重全失”[7],所以奈达先生倡导“翻译应当忠实地重现原文内容,同时也应当尽可能地反映原文方式”[8]。

去年参赛人数比下届略有回升,但从总体上看,译文质量比往届都有所增强。不过毕竟是得奖者的译文,也存在句型剖析不透、语义辨析不明等瑕疵。解读之所以把篇幅都拿来阐述存在的问题,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的明天之星认识到这种不足,因而对自己的译文提出更高的要求,使自己的翻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1]解读中所举译例均出自入选最终复审的100篇参赛译稿。

[2]参见GilbertH.MullerandHarveyS.Wiener.TheShortProseReader(secondedition).NewYork:McGraw-HillBookCompany,1982,p.150.

[3]参见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载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7页。

[4]参见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5]参见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59页。

[6]参见钱锺书《管锥编》(补订重排本第3册),三联书城,2001年版,第425页。

[7]参见傅雷《致林以亮论翻译书》,载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46页。

[8]参见EugeneA.Nid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Shanghai:SFLEP,2001,p.277.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