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下册过程性评价方案
教师的评价既可以从宏观上对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作出评价,也可以从微观上评价个别学生的数学学习。由于教师主要是凭借他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际接受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运用比较、归纳、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作出综合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着眼全局性、客观性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解释与说明学生数学学习中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例如,某学生在一次测验中得了65分,与其平时的表现相比,再结合这次测验的性质,一般地,教师就可以较公正地对该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作出一个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依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人文性原则:要把学生看作能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给学生以自我发展的空间,挖掘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导向性原则:在学生的评价出现问题和偏差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地指导。
3.主体性原则:在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形成教师、学生互动、共评的运行机制。
4.全面性原则: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长期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应给予学生多次机会,使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6.适时性原则:应重视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要将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组织与管理:
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和学生年龄特征特制定了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考试与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对学生进行口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口算能力
评价内容:10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评价目的:检验学生10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的正确率和口算速度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评价方法:每人发一张口算纸,时间为2分钟(教师把握),小组合作,一生口算,剩下3人验证,记录员记下读的题数和正确的题数。然后交换,分四次完成,然后填写统计表连同口算纸一同存入学生的档案袋中。
评价标准:每分钟8题以上正确为“优秀”、每分钟6题以上正确为“良好”、每分钟4题以上正确为“合格”、其它为“加油”。
评价方式:师生共同评价。
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评价内容:整理书包、按要求读出或拨出整时数或整半时数(指令性操作)。
评价目的:对分类、认识物体、认识钟表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分大组、或在家庭中完成。
1.整理书包:书包中有大小不同的教科书和练习本,学具盒、文具盒,让学生独立整理,完成后简单说说是怎样整理的,教师或本组同学检查。
2.指令性操作:按规定要求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按要求读出或拨出整时数或整半时数。
评价标准:
1.整理书包:整理得有条理且表达清楚为“优秀”、整理效果较好但表达不够清楚的为“良好”、整理和表达效果都一般的为“合格”、其它为“加油”。
2.指令性操作:能够迅速按要求找出相应的物体和图形的为“优秀”、其它为“良好”。能按要求迅速读出或拨出整时数或整半时数的为“优秀”,其它为“良好”。
评价方式:教师制定评价反馈表,由评价人(教师、家长或学生)进行填写,评价表存入档案袋中。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评价内容:能够在教室或生活中寻找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
评价目的:对学生是否能够从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适当的方法予以解答,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对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经历过的一些事件,根据所学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出来,然后在大组进行交流与评价。
评价标准:能够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独立解决且能够流利地表达解决问题过程的为“优秀”、能够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独立解决但不能够表达解决问题过程的为“良好”、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但不能够独立解决且不能够表达解决问题过程的为“合格”、不能够提出数学问题的为“加油”。
评价方式:学生在大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自评和互评。学生本人所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及评价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存入档案袋中。
四、创新能力
评价内容目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评价方法:教师提供可用多种方法和途径予以解决的数学信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小组内完成。
评价标准: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想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为“优秀”、想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为“良好”、其它为“加油”。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给出等级,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和解决的方法一同存入档案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