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16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令人才选拔标准更加全面、方式更加科学。
作为我国高考改革在完善评价体系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昨天(16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令人才选拔标准更加全面、方式更加科学,在实施层面,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如何比较?思想品德如何科学记录?综合素质在综合时,各项内容权重如何?……这部“好经”,该怎样念?成为学生、中学、大学共同关注的焦点。
不被分数“一叶障目”
在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看来,首次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教育导向:要培养全面发展、兴趣见长的学生。除了学业水平,思想品德、艺术修养、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都被列入其中。他说,“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工作,考试分数不能实现立德树人。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强健的体魄,同时也需要艺术的熏陶与滋养,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品德、身心和兴趣、技能等方面叠加起来,才能不被分数“一叶障目”。
思想品德评价如何量化,一直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难题。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认为教育部制定的评价标准,对“思想品德”评价内容具体化了,避免了流于形式。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意见,“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信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
刘彭芝说,这些对思想品德的考察,与以往常用的“热爱党、热爱祖国,思想品德良好、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等评价内容相比,更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意见》中明确了可以记录的具体活动内容、行为表现和典型事例,包括鼓励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这就切实避免了学校在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时出现大而空等问题。
评价记录怎么写?怎么看?
值得关注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推出,对学生、中学、大学,都是一道“大题”。
复旦附中副校长方培君认为,在综合素质评价上有所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例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中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时,学校之间的筛选标准如何统一?作为基层学校的教师,对评价体系的推进非常期待,也希望在实践中探索。
唐盛昌指出,综合素质评价第一次有了相对量化的指标,包括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高考成绩可以用量化的分数来计算,新推出的学业水平考也可以按比例量化折算,计入总分。新推出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诸如志愿服务、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这些不能用分数来计算的定性的东西,现在可以放在新的评价体系中。他说,“现在中学负责做的就是搜集和整理学生真实的材料,不作定性评价,这些评价让大学去做。”唐盛昌认为,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最终也是为了高校招生作重要参考,让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