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新闻网讯(记者 应于波 通讯员 薛丛川)
数据库:
1978年:高考报名10309人,录取441人,录取率4.28%
2016年:3260名高考考生(不包括艺术体育类),纯文纯理一本上线人数981人,一本率30.1%,大学录取率98%以上。
“改革开放40年来,开放办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价值观的变化,因而塑造了完全不同的教育形态。”80岁的方勋臣是鄞州教育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说,以前人们用升学改变命运,而今追求更有素质、更适合个体的教育方式。
高考改变命运曾是一代人的目标
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可以说是一代人共同的目标。
1980年学制改革试点,鄞县中学恢复六年制。全县的大学生教师被抽调回鄞县中学任教,方勋臣是其中之一。他从教育仪器厂厂长的岗位调到鄞县中学任校党总支副书记兼副校长,1982年成为校长。
当时,鄞县中学在全校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新生入学要带一把锄头。“上世纪80年代办教育,既要姓‘教’,又要姓‘钱’。”方勋臣说,当时办学条件不理想,普通教师每月工资只有51元,生活普遍困难,全校师生勤工俭学是办好教育的辅助手段。
鄞县中学是住宿制学校,又处于偏远农村,教师上下班不方便,很多人想调进城工作。为了留住教师,稳定教育质量,方勋臣必须努力想办法“挣钱”,去解决教师“炉子、房子、票子、妻子、儿子”等实际困难。
鄞县中学校办厂开办较早,有能力生产大型车床,年产值近200万元,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办学经费。如1985年学校建一栋图书大楼需要27万元,可上级拨款只有9.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8万元,基本上靠校办工厂和方勋臣到乡镇企业去“化缘”。
不仅办学、办公费用“自己来”,教师实现生活上的现代化也靠校办工厂。方勋臣记得,当大多数城里的家庭还在烧炉子时,学校已经给已婚教师发双眼煤气灶,给单身教师发单眼煤气灶。由校办工厂提供资金和符合条件的教职工个人集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还在邱隘镇建了24套教工宿舍,解决了当时5级以上教师和部分中青年教工的住房困难。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抓钱是为了更好地办教育。”方勋臣说,鄞县中学的高考录取率连年高企,离不开教育的投入东亭中学升学率,离不开生产劳动的付出,这是让他脸上倍有光彩的事。
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改革开放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是不再差钱。”上世纪90年代,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水涨船高,方勋臣开始不再愁钱。学校硬件教育设施设备也开始走向现代化,普及了电脑,开始引进外教,教师们也开始有走出国门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