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耕耘,耕耘育人
1953年秋,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尚待改善,华侨子弟无门读书。 庆阳、汉口的热心教育工作者和侨眷,在县文教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筹办“锦江市第七区民办青少年辅导学校”(当时,七区辖庆阳、汉口、王厝、灵山、池店、杨岱、西宾),区长洪洪川先生担任名誉校长,热心汉口乡教育事业的知名侨胞丁红娟女士担任学校成立后,聘请庄建忠先生为校长,共有教师5人,校舍位于学校位于汉口乡关帝宫,招收高中毕业生200余名,开设3个教学班。1955年,为了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学校在县文教部统一安排下迁至庆阳龟山村。部门。 借用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作为教室,设备报废。 次年,更名为“庆阳华侨小学”。 1957年,学生人数增多,原校舍已无法容纳,学校迁至庄蔡祠堂。 当时,校舍极其紧张。 著名华侨苏孙江先生的夫人柯美英女士慷慨地将新建大楼的一楼腾出,作为学校教师的办公和住宿。 同年秋,更名为“庆阳华侨中等文化学校”。 洪少鲁先生担任校长并组织了第一次学校董事会会议。 庆阳市侨联主席庄金木先生当选为主席。 县侨联秘书长陈立查先生、侨夫人柯美英先生、庄才忠先生任副主席。 1958年秋,学校再次更名为“青阳华侨中学”,徐黄基先生任校长,并正式纳入县统一招生计划。 人员由县统一调配,资金由地方政府筹集,国家补贴。 成为侨务办公室主办学校。 学校。
为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学校董事会进行换届选举,并向海外拓展。 副县长庄秋新当选为第二届学校董事会主席。 庄金木先生、陈力查先生、柯美英女士、庄才忠先生为副主席,庄才彦先生为香港学校董事会主席,苏孙江先生为菲律宾学校董事会主席学校董事会。 1959年春,华侨华人和当地教育爱好者踊跃捐款,选定南山头破土兴建新校舍。 学校师生自觉自愿,积极参与校舍建设。 在社会各界热心办学精神的感召下,全校师生精神抖擞,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1960年秋,参加全县中学生统一考试,在全县新办华侨学校中名列第一。 受到政府和海外华人的关注和好评。 到1961年春,第一座教学楼、图书馆、食堂陆续竣工,学校行政人员和部分学生率先入住。 1962年春,学校董事会力促菲律宾华侨庄清泉先生为校主,与华侨集资扩建三栋教学楼(其中一栋由庄清泉先生独资兴建)。庄良玉)和三间教师宿舍。 全体师生顺利入住新教学楼。 1963年秋,增设高中,校长庄清泉先生慷慨地承担了高中的常年经费。 此时,学校高中、初中共有18个教学班,学生900人,教师60人。 全日制华侨中学初具规模。 颠沛流离、搬迁多年的华侨中学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新校区。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十年浩劫,华侨中学也未能幸免,学校受损严重。 1970年2月,华侨中学被迫撤并,校产被瓜分。 校园荒芜,杂草丛生,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一次。
灾后重生结出初果
直到1975年9月,学校才恢复办学,定名为“晋江市庆阳第二中学”。 李维坛先生担任校长。 招收初中新生546人,设教学班10个,配备教职工30人。 当时,灾后重生的校园满目疮痍,校舍严重受损,部分教室被占用。 花了很多努力才将其恢复。 1977年秋,高中六个班招收了200多名学生。 1978年秋,由县教育局改编为“晋江市第四中学”。 学校重新开学后,师生们深知来之不易,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 1979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20人考入本科院校,10余人考入中专。 学校。 多名校友被国家选派赴日本、美国、英国等地深造。 庄锦忠、张辉煌、赖庆丰等校友获得博士学位,李少勤、吴灵娟等校友获得硕士学位。 更多的校友成为企业家、干部……为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时间,南山校区奇花异彩,蜚声侨乡。
创办职业高中,培养专业人才
80年代初,为改善学校设施,县、镇五次拨出237万元专项资金,修建教学楼和师生宿舍。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1983年春,李维谈先生调任,徐黄基先生再次担任校长。 1984年秋至1988年秋,徐黄基任党支部书记,卢某娇、曾华凯先后任校长。 改革开放之际,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各类专业人才。 按照邓小平先生“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学校决定增设职业高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等专业人才。 1984年秋,招收第一届工艺美术班。 随后,该班逐年招生。 教学效果良好,在福建省、泉州市等各级艺术书画比赛中多次荣获荣誉。 毕业生由于学术专长,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较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1988年,黄东喜女士出任校长,增设汽车修理专业。 1990年,又增设幼儿师资培训班。 至此,普通高中全部转为职业高中,共有6个教学班,学生200余人。 同年,香港校友会组委会和学校向县政府申请恢复华侨中学名称。 10月,上级批准“晋江县第四中学”更名为“晋江华侨中学”。 1995年5月,经省教委批准,在晋江市华侨中学基础上组建“晋江市华侨职业技术学校”。 8月,黄东喜女士调任,曾国强先生接任校长。 11月29日,晋江华侨职业高中授牌仪式隆重举行,正式实施“一校两证”。 1998年,晋江华侨职业学校被定为“泉州市重点职业技术学校”。 2002年8月两校分立前,晋江华侨职业学校已发展成为计算机、幼儿教育、文秘、汽车维修、办公自动化、美术、商务英语、涉外商务等10个专业31个教学班。管理、综合高中,有学生1200人。 人多,历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在泉州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克服障碍并攀爬上坡
与此同时,初中办学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79年起,晋江县初中招生由分区招生改为重点中学优先招生。 从此,该校初中新生大部分是成绩中等或以下的小学毕业生。 学生素质受到影响,教学质量提高难度极大。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制定学校政策,务实从思想道德教育做起,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认真面对一切,专心修炼。 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改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1988年入学的新生中,只有0.4%的人通过了入学考试(而同期重点中学的这一比例为89%)。 三年后,当他们参加中考时,分数提高到了19.9%。 1993年中考总分500分以上的有15人,考入师范学校18人,考入重点高中11人,考入重点中专2人, 24人考入普通中专、职业高中。 此时,华侨中学初中部正面临建校以来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然而,华侨中学人仍在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1999年,学校制定了“以学科竞赛带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新办学战略。 与此同时,晋江市重点中学取消初中,恢复新的招生办法,给华侨中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初中办学效率开始逐年显着提高,规模迅速扩大。 2000年,我们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我校三名学生荣获二等奖,四名学生荣获三等奖。 在晋江市52所参赛学校中,他们跻身前十名。 他们是前十名获胜者中的四人。 他们通过一次小测试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在2001年、2002年第十二届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学校连续获得佳绩,获奖人数名列全市前茅。 特别是石凌峰学生荣获第十三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一等奖,晋江市仅有一人获得。 2002年第十二届全国初中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该校史慧珊获得一等奖(福建赛区第一名),庄文耀获得二等奖,吴天如、高亚获得三等奖。 晋江市第三届“榆林杯”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获团体一等奖(总成绩第一)。 2003年,在第十三届全国初中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洪化龙荣获全国一等奖; 在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徐亚萍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至2003年上半年,学校已有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20余名。 学科竞赛喜讯频传的同时,学校中考成绩也有了质的提升。 在2001年中考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学校名列全市同类学校第三位。 2002年,中考成绩达到较高水平。 共有62名学生获得高中阶段资格。 其中晋江市总分第一、第四、第七均出自该校。 语文、数学、英语平均分位居全市第一。 综合比率居全市第四位。 2003年中考,乔中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高中录取门槛达到128人,优秀率41.31%,录取率位居全市第一。 学校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美术、书法、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人才也大量涌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3人在书法、音乐、体育比赛中获奖。 乔中学全体师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如今,乔中学已逐渐成为一所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名校。 2002年8月两校分立前,乔中学初中已发展到26个教学班,学生1500余人。
学院
互相学习,效法名师
春茧之丝至死不竭,蜡炬泪未干亦化为灰烬。 华侨中学的成长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乔中学历史上,出过不少名师。 其中就有原体育教研组组长张良烈先生。 他几十年来一直努力训练传统男篮项目。 曾多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比赛并获得冠军。 荣获“全国优秀体育工作者”、“全国体育一级奖章”等荣誉,培养了亚运会冠军校友李东英、国家男篮队员龚松林等众多人才; 有的被评为“全省优秀归侨知识” 郭金星老师,著名归侨教师。 还有“全国优秀教师”苏晓贵老师; 她在全国物理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现任中国物理学会会员、福建省物理教学研究会会员; 肖永勤老师; 辅导数学竞赛成绩突出,荣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教师吴海森“优秀教练员”、“全国优秀数学教学园丁奖”、“优秀数学辅导员奖”等称号。 2002年,晋江华侨中学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教师14人,一级教师54人。 他们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 他们是海外华人的骄傲,是海外华人最宝贵的财富。
做一个纯洁的孩子的感受
华侨中学的每一步前进、华侨中学面貌的每一次变化,都凝聚着众多海内外校友、爱国华侨和乡亲们的心血和爱国情怀。 1975年复校,更名为华侨中学。 董事菲律宾著名华侨苏孙江先生及其夫人柯美英女士曾多次回校考察并投资教学楼建设。 1987年春,香港、菲律宾校友苏千树、杨金喜、苏鹏飞、杨德阳先生捐款修建了校门、通讯室和校门内的台阶。 1989年职高班创办时,孙江先生独资兴建了职教大楼。 此外,孙江先生夫妇还曾三次捐款15万元,用于增加教学设备、教学奖学金和教师生活补贴。 孙江先生去世后,其夫人苏克美英女士(现任晋江华侨中学香港校友会创会名誉会长)年事已高,仍继续关心和支持学校。 其子苏千树先生(晋江华侨中学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继承了父亲的志向。 为了团结更多的香港校友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他与校友庄明辉、庄锦洲、杨金熙、曾淑芳等人共同发起创办了学校。 “晋江华侨中学香港校友会”。 1991年2月,晋江华侨校友会成立。 同年5月,香港校友会成立,并向铜管乐队捐赠全套乐器。 历届校友会成立后,始终对母校给予无私的关怀。 历任校长多次带领校友莅临桥桥中学,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杨德阳校友向省市著名学校篮球队捐赠电教教室设备,庄锦洲、庄希贤校友向省市著名校篮球队捐赠队服和训练器材。 首任校长苏千树先生先后捐资修建孙江纪念楼、美英科学楼、校门、修缮运动场。 他还创建了“晋江华侨中学苏克美英奖教基金”,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师,并多次向教师发放生活津贴,以慰问在职和离退休的教职员工。 到2002年,苏氏家族已向学校捐款超过1700万元。 现任校长庄金洲先生与校友夫人陈宝定于1996年向母校捐赠办公楼“金盛育才楼”,后又于1998年向母校捐赠教学楼“慈惠楼”以表谢意到他们的母校。 2000年,名誉会长杨进喜先生捐资修建教学楼“南下梅楼”。 清净心可以照耀世界。 正是这些侨胞、校友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侨胞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的决心。
发展
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2001年8月,乔直、乔中学已发展到57个教学班,学生2700人,教职员工200余人。 校园网、广播网、塑胶田径运动场、各学科实验室、微机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较为齐全,是晋江市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 但仅有29.33亩的校园面积限制了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完善,影响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晋江市政府断然决定华侨中学保留原址,华侨职业学校另选址。 2002年8月,华侨职业学校迁入来厝村新址,两校正式分立,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原校长曾国强先生调任华侨职业学校校长,华侨中学原副校长庄艳红女士、蔡永康先生分别晋升为校长、支部书记。 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 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领导集体。 他们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精心制定了学校新的发展规划,为华侨中学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蓝图。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乔中学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03年,华侨中学建校50周年,迎来晋江市文明学校、泉州市、福建省标准示范初中验收。 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时光荏苒,如锦江东流,但岁月不会抹去美好的记忆。 善良的音容笑貌,一串串闪亮的名字,将随着南山书声永远流传,世代铭刻。 海外华人中学生的心。 新一代华侨华人传承“团结开拓、勤奋求实”的华侨精神,坚定踏上新征程。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华侨中学正在重拾青春的辉煌,向着新世纪的曙光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