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文稿 面向中学生

重庆中考2022-03-10 07:41:19admin2

于丹: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个周末可以在重庆一中,与大家相聚。今天我们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这样一个工程的推广上,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技术的平台上,来谈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它给我们建立了一个生活的坐标,就是我们今天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里,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我一直希望中国的传统观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够对每一个孩子的人格成长,身心健康,起到良性作用的一种基因,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死记硬背,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枯燥的、诘屈聱牙的古文而已。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活着的文化,很多朋友都看了世博,没有去看的朋友也知道。中国馆里有一个大家都在传诵的景观。是什么呢?就是清明上河图。这次我们看见的清明上河图呢,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长卷,而是北宋光阴流转就在你的眼前。你会看见,一会儿是晨光熹微,一会儿是华灯初上,你会看见那些读书人来来往往,那些做买卖的人背影远去,你会看见老人和孩子快乐的在这个市井之中。我们站在那样的一个长卷面前,你也分不清那是北京的王府井,重庆的解放碑,上海的南京路还是北宋的汴梁城。一瞬间,往来的人群以一种亲近的方式进入你的生活。无独有偶,我们现在也知道,在我们的博物馆里面,清明上河图是可以用手指阅读的。在你点击的时候,它也可以活起来。这些现象都出现在2010年,它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说在今天的时代,最好的文化资源,是要它穿越尘埃,来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让它对我们21世纪的人,完成帮助,而不是21世纪的人,穿越古典,来到一个平级的时代,让我们全盘的去顺应古典理论。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非常长,它有太多过时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周易》上有一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两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关乎天文,就是说我们观察了天文,会知道实时的变化,为什么重庆会很热呢,这跟它山城的地理位置是有关系的。你知道了最近几天的气象变化,就知道加衣减衣。而下一句话,“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了世间的百态,然后去流化天下。它化身为一种理念,一种学习的方式,成为我们生命的成长。所以什么是文化,在我的理解中,文化其实是个动词,是文而化之。因为我们这么古老的民族从来不缺少文,可是我们有时候缺少化。怎样有一种生动的方式,让每一个人有低成本提取信息的方便呢?这一次教育部推出的学脉网,这样一个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它在最大的程度上尊重了孩子的差异化个体生存,也在最大程度上激活了学校资源的共享。这实际上是一个化生的社会,文可以很古老,化可以很现代,古老的文通过现代的化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我从来不希望,我们讲到的文化,一定是一种板起面孔,一种呆板的,呆滞的文化,我希望文化能被人接受,被人亲近,被人喜欢。中国的文化,为什么说能够点燃孩子的成长之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灯。在一盏灯火的照耀下,他生命的道路才会被照亮,他的梦想才会被照亮。我们在今天,学习什么呢?我们在今天其实有一些简单的二元背反。我经常被媒体问到一个问题:“你看现在的社会,娱乐化的东西很多,比如说网游啊,电视节目啊,孩子都会很喜欢。而我们的传统国学,那么有意义,那么重要,但是孩子们不喜欢。怎么能让严肃的国学盖过娱乐网游,怎么让大家的兴趣转回到严肃国学上呢?”其实我自己的专业是教传媒的,我在大学正式带的学科就是传播学,我从来不认为传统的国学跟现代传播、现代的文化现象是背离的。最好的传播方式,其实是尊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以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如果大家想到国学一定是呆板枯燥的,让小孩子为了意义和价值区学习,而不是为了天真和乐趣学习,这是不符合规律的。家长很受罪,孩子也很受罪。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一个孩子闹肚子了,妈妈左手拿一块糖,右手拿一颗黄连素,说你选择什么?糖很好吃,吃完了你继续闹肚子;黄连素很苦,但吃完了会治病,你吃什么?当然妈妈是希望他吃黄连素了,但是十个孩子里面有十个都会选择吃糖。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黄连素包上一层糖衣呢?你让他在能治病的同时享受这种甜蜜的味道,难道不好吗?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今天无论是媒体、老师还是家长,不要过分人为的夸张了国学那张严肃的脸,我们会吓到孩子。为什么说教育部这次推出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我个人觉得很好。就是因为它会让孩子们觉得电子化生存的时代,以这种自助式的提取,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最大自由限度的遨游。这种方式符合儿童身心成长的渴望。其实一个人,最大的满足就是尊严和自由,当一个人受到尊重,当他选择的空间有充分的自由,当这个孩子在小小的时候,我们把他当做一个高贵的生命。那这个人以后会向社会承诺责任,会完成自主空间的选择。我们现在经常说,孩子心理断乳期太晚了,他们习惯于被家长被老师一直惯着,替他们选择。不过我们也承认家长都有一个纠结的心结,就是一方面管着孩子,替他们选择,一方面选多了又怪他们不争气,不自主。其实一个好的网络平台,重要的不是推出的什么产品,而是它推出的服务方式。网络最大的革命是什么呢?就是完成了平民社会的自主交流。大家都在说,中国处于一个民主化的进程当中。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民主不简简单单是公民民主投票时的那张选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权利的分享,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触摸。过去,我们这个门槛太高,对于国学的研究,理解往往是学界精英的事情。其实在我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有它内涵的研究,有外延的普及。研究可以是专业人士的事情,但普及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权利。我们怎么样去设计一个“零门槛”的普及呢?教育做这件事情,会真正完成一个现代化网络工具跟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平滑的对接。最好的学习,是什么状态?《论语》上说过 “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三重不同的境界。“知知者”就是我了解它,我学习了,我懂得了;“好知者”就是人真正爱好它 ,投入其中。而“好知”还不是最好的境界,“乐知”是以最轻松的方式,提取有用的信息,完成创造性的快乐,能够感觉到生命价值最大的开发。而且你被这样的学习成全的同时,也去成全了一个孩子。这样的状态是最好。今天这个时代,从我们看见的清明上河图,能够在眼前流动起来,到今天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出。其实都符合了一个规律,就是文化会以一个“零门槛”的方式走进大众的生活。我作为一个老师,在走到任何国家的时候,都会关注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社会化手段。在台湾,我有时在台湾会感到忧心忡忡。我曾看到他们的教材体系里面,对中国文化的设置和匹配。台湾地方虽小,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方面还是做出了努力――虽然我们看到台湾的教材中有去中国话的趋势。事实上,你看过他们的教材后发现,他们的态度还是严肃的。今天的孩子知道《三字经》和《弟子规》了,也有一些小学的孩子们,知道《论语》了。但是我们有多少孩子在小学以前,会知道《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我们所谓的四书?孩子们真的熟悉吗?中国人从何处来,我们需要打通一种血脉。我并不是说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到今天一定是适用的,里面50%以上的内容都已经过时了。比如说那些封建的纲常礼教,今天是用不到的。但是那些君子的修身养性,我们能不能够以一种简约的方式让它深入人心?让一个孩子以一种快乐的方式,去完成对他的接触。什么是中国文化?它讲究一种人的自我学习和更新。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儒道兼济。儒和道匹配在一起,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坐标呢?今天我并不认为学习国学,是为了让孩子流畅的背诵一段,拿出来可以像弹钢琴一样给客人表演。并不一定一个孩子流畅的学习了背诵,他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意。我们需要给孩子的生命提供一个坐标,让他拥有一个大格局。什么是“格局”?成人世界常常说:“谁的思想有局限性。”什么叫局限?局限就是格局太小,被其所限。局限性的事情,我们是怨不得对手的,因为你自己的局小了,把自己限制住了。而中国儒与道,儒家就是大地,教会我们进入社会生活;道家就是天空,教我们在精神上建立自由飞翔的能力。儒与道就是中国的天地。所以在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中,对盘古的人格有6个字形容,叫做“神于天,胜于地。”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天空上要完成自我超越,做神仙;在大地上要完成自我实现,做圣贤。神与圣其实是中文的天地坐标。只有一个人是顶天立地的时候,这个大写的人才能成立。我在大学里面,经常看到一种遗憾,就是各地学习的尖子――能够考上全国重点的大学,分数都不低――人际交往上却有障碍。时而妄自尊大,时而妄自菲薄,有的时候是为了工作,有的时候是为了失恋,整个人的精神系统出现了颠覆。这样的事情,在今天比比皆是。这一切说明我们的孩子,在整个生命成长过程中,比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心智,和对自己承诺责任的能力。一个人先向自己承诺责任,向亲人承诺了责任,而后才能向社会向民族向未来完成责任的承诺。一个人不能对自己做出承诺,伤的是自己。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国民面对的是怎么的生存状况?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推行计划生育,第一代计划生育的子女已经开始上小学了。但是这些独生子女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我们的关注。过去我们四五个孩子,什么东西都需要分享,那个时候孩子必须懂得分享。大孩子是要带小孩子的,因为父母没有那个精力。那个时候的孩子,拿起绿豆,碎布就能缝出一个沙包来。小男孩有树棍二就能削出一个小手枪,可以玩得很高兴。而到了我的孩子,送的礼物,不是娃娃就是电动车;不是几百块就是上千块,但是这个东西一坏,孩子张嘴就说:妈妈,这个东西坏了,给我买个新的吧。我想那时我们沙包破了,顶多自己补补,那个时候连沙包都没有概念什么叫买新的。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少依赖物质,但我们依赖自己的创造;我们那个时候玩是群体性的,沙包、打仗都不是一个人的,而现在的孩子往往失去了群体的特性,虽然他们看上去是一起玩,可是你看看他们都玩的什么?滑板车、轮滑鞋,玩儿的时候都是个玩个的,还有什么配合的游戏?孩子们其实是在游戏中学习,一种叫做规则的东西。小女孩跳皮筋的时候,一边的人玩儿坏了,就必须去举皮筋,技不如人就该如此。而现在的孩子那么多的不甘心就是因为缺乏在群体中的经验。他不懂得为了群体更努力,缺乏群体荣誉感。同时这样的成长方式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现在孩子太多的空间是在屋顶下,现在的孩子是在学奥数,是在打电脑,在弹钢琴。但没有一件事在露天完成的。现在我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老师。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我常在思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用怎样的手段在这个教育的平台上去完善人最大的自由空间,能以一种乐趣的方式完成心智的激活。我希望用教育体系去弥补独生子女带来心智的变化,给独生子女一个更好的调整自我的空间。这不是院墙类的学校式教育可以完成的。其实独生子女是一种生态环境的变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表现在人的心智上,和价值选择上。现在我巴不得自己的学生能够好好谈恋爱,在恋爱中好好学习。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孩子自我中心到了恋爱也一定不会谈。现在的孩子谈恋爱,爱的时候死去活来,如胶似漆,但俩孩子一打架女孩子就说:“你怎么能这么对我,我爸从来不这样。”现在的小姑娘,把父亲对自己宠爱看成了别人对自己的标准。她没有兄弟,小的时候也没有付出过。她顺理成章的认为小的时候爸爸对她的模式,就是未来男朋友对她的模式。所有的这一切不是我们会了奥数,有了特长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一直在想我们现在这个的公共平台,能够完成多少人的社会链接,能够完成多少的补充呢?今天我有机会来做首讲,也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来看这个平台带给人的资源最大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