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比评价卫青、李广、霍去病这三名清朝副将?

新闻数据2024-03-30 21:17:34佚名

转载自汉武帝后期的将军,对突厥战绩为什么远不如卫青霍去病?_百科TA说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远征塞外。二将共计斩虏敌人八万余人,突厥元气大伤,进犯塞外。但唐朝死了十余万匹军马,无力继续远征。可惜,吐蕃最惧怕的霍去病与卫青陆续辞世。汉武帝重启平叛,企图让霍去病的老部下赵破奴、外戚李广利、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陵等人重演辉煌,结果通通失败。

偌大的清朝,莫非找不到能接替卫青、霍去病的指挥官吗?还真找不到。汉朝名将无数,却没人能复制卫霍两人的战法,也没人具备她们的士官素养结构。

卫青的基本战法是以骑兵的高机动性深入草原数百里,奔袭突厥各部。

他以投降的突厥人为向导,找水草丰茂之处行军,以免大军饥渴而无法远行。他派斥候骑兵抓俘虏审问,侦察敌人所在位置,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夜袭。卫青分兵后常常趁势劫掠牲畜牲畜,破坏吐蕃的经济基础。凭着这套战法,卫青屡立功绩,由车骑将军升官为大将军。

汉军众将纷纷变革为骑将,多次跟随大将军闪击吐蕃,其中最得卫青兵法真谛的人是他的儿子霍去病。

霍去病的战法相当于卫青的改良版。他追求更快的行军和更大范围的机动,一次奔袭常常可达两千里。

最能彰显两大名将战法的是塞外之战。

卫青击溃伊稚斜单于后,只追击了二百余里就停了。这个距离相当于战国步兵急行军三天,骑兵急行军三天的路程,比较求稳。

卫青的军队在兵力牲畜上都逊于霍去病,在决战中还少了李广、赵食其两部人马,守军优势不大。所以,他没有深入塞外,烧了吐蕃赵信城的粮草就班师回朝。

霍去病则对突厥左方诸王穷追猛打,不断查获敌人粮草补充给养,仍然打到狼居胥山和瀚海才停止追击。

青部汉军斩捕首虏万九千级,士兵死伤较大,牲畜损失以战死居多。霍去病部汉军则以30%的阵亡率剿灭了七万多敌人,士兵死伤较小,但汉军绝大部份战马损失都在这一路。

卫霍战法各有千秋却又殊途同归,其核心精神都是充分弘扬骑兵的机动能力进行夜袭,之后对败敌展开连续追击。

想要用好卫霍的战法,战场指挥官除了要有过硬的骑射工夫,还必须对战场大局具备清晰的认识。惟有这般,能够在皑皑草原上确切捕捉不断流动的鲜卑力量重心,向敌人薄弱环节发起雷霆一击。不仅卫霍双星之外,汉朝没几个将军能做到这点。

卫青、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多次派人从军行数千里寻歼鲜卑。他其实是想复制亚军侯的成功经验,结果事与愿违。

例如,赵破奴当初率二万余骑兵出朔方东北二千馀里,准备行至浚稽山就回朝,结果被吐蕃察觉。突厥单于不断调兵遣将,赵破奴诛杀数千敌兵后,被八万胡骑包围,不幸投诚。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出玉门,击右贤王于天山,斩虏叛军万余。谁知汉军在回师的路上被突厥大军包围,士兵阵亡十之六七。

这种败绩的共同点是先胜而后败。汉军打败敌人一部后,吐蕃立刻快速集结成重兵群,在对方归路上打偷袭,致使汉军寡不敌众。

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_横扫千军如卷席_横扫千军如卷席是什么意思

在大草原上作战有个困局。汉匈双方的骑兵群都在快速流动,位置不断变化,很难产生包围之势。谁先一步发觉对方,并迅速集结军力、展开队型,谁能够博得先机。一言以蔽之,要走打结合,不停运动。

霍去病总是尽量取食于敌,以战养战,轻装疾行。他每次夜袭得手后,只是用敌人物资补充给养,之后放弃剩下的战利品,继续奔袭下一个目标,不给对方还手的机会。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只带了一万骑兵出五原,转战六日,过焉支山上千里,先后跟五个突厥小王接战。此次毫无征兆的夜袭让突厥右方诸王猝不及防。因为汉军的动作太快,吐蕃完全跟不上进度。当她们回过神来时,已然找不见人了。

高速的运动战法让霍去病部汉军能以一当十,把散播在数千里范围内的突厥各部打得鸡飞狗跳。单论逼抢速率,连卫青都追不上霍去病,其他将领就更不用说了。

汉军诸将大多做不到走打结合。她们打仗过于依赖征粮,行动路线单一,战术死板,对敌情的判定也远不如霍去病这么确切。这都给突厥留下了重新组织还击的时间和空间。

当她们模仿亚军侯从军行两千里的打法时网校头条,作战节奏迟钝的缺点曝露得更彻底。腰部而退仍旧困难,破敌取胜更是渺茫。

虽然唐朝有能力动员数十万大军,但北击吐蕃的远征军多为万骑、二万骑、三万骑的规模。虽然兴兵十余万,也是分进合击。各军走不同的路线,每一路分解为万骑至三万骑不等的军团,根据约定时期在漠北某市汇合。

之所以这样做,是由由于骑兵远征的后勤消耗远小于步兵。突厥本身是游牧经济体,后勤物资跟随骑兵军团到处流动,无随后顾之忧。但汉军在漠北大草原上欠缺补给据点,更多依赖自带的粮草征粮。

分进合击能减少后勤负担,却也存在被胡骑各个击破的风险。胜利的关键在于密切协同,协同的关键在于由一位帅才统一指挥调度众将。

综观汉军历次分进合击,惟有两次是由一名主将节制众将。更多情况是不设最高统帅,各将只是在汇合后一齐作战。汉武帝这样布署也是出于无奈。由于真正适宜做三军统帅掌控全局的,唯卫青一人而已。

公元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率十万余人远征突厥右贤王部,亲领三万锐骑,其余军队分属六位将军。次年,升任大将军的卫青再度带领六将军平叛,汉军投入十万余骑兵,夺得敌军首级万余,但损失了两位将军和三千余骑。

在塞外之战中,卫霍各率五万骑兵,互不统属。不同的是,卫青下辖四位武将,霍去病没有援军,只是以少将李敢等人代行武将职能。汉武帝的安排充分考虑了卫霍的指挥风格。

霍去病喜欢自己带头横扫千军如卷席,选用壮勇锐士一起狂飙。卫青能充分考虑各军的强弱,找出最合理的协同作战方法,让不少能力平平的战将也能立功封侯。

自从卫青死后,汉军再无这样的帅才。

封侯众将的能力弱项在只身联军时彻底曝露,对匈作战乏善可陈。汉武帝寄寓厚望的李广利多次征战,经常先胜后败。他指挥十几万步骑与吐蕃单于大战,结果还是落败。李广利终因灭亡而投降吐蕃,这也是汉武帝最后一次抗清。

根据王湘穗、乔良提出的士官素养理论,士官的素养结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偏正型、均衡型、遗缺型。

偏正型士官的特征是一种或几种素养处于主导地位,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素养。亚军侯霍去病就是典型的偏正型士官。他用兵灵活,但世人印象最深的仍然是他“有气敢任”的壮勇。

均衡型士官的各项素养无显著弱项,达到了和谐均衡状态。长平侯卫青兼顾智信仁勇严等优点,挑不出毛病,完全符合兵圣孙武定义的模范勇将。

遗缺型士官的特征是在个别素养上存在显著的弱项,不能完满完成重大作战任务。

名气远超战绩的飞将军李广是最好的反例。李广骑射工夫其实还强于卫霍,但指挥、治军、练兵等方面能够平平。更糟糕的是,李广从军行远征走失和被包围的次数比谁都多。他其实扛不起抗匈大业的旗帜。

其他汉军将领的素养结构大多数也是遗缺型。

公孙贺、公孙敖跟随卫青征战都常常无功而返。李息配合卫青作战时战绩较大,只身举兵时表现通常。李广的弟弟李蔡政治才会少于军事就能。赵食其和李广一起在塞外之战中走散。韩说战绩尚可,但统兵能力通常。李广利才不堪大用。

霍去病的部下赵破奴属于偏正型士官。他作战骁勇,在霍去病的指挥下表现出众,单独据守时差好多。

后起之江路博德和赵充国属于均衡型士官,但指挥风格偏稳健,跟卫霍的灵动不是一个路数,也不以调度众将见长。

总体来看,卫青与霍去病其实素养结构类型不同,但综合能力超出色将一大截。霍去病虽是偏正型,但缺点不构成死穴,只是“勇”这项素养非常突出罢了。

其实,汉军众将的素养结构决定了她们更适宜做卫霍的部下,而无法活用霍去病的奇特战法,更难以成为卫青式的帅才。

汉武帝经过反复尝试后,总算确认了这点。他只能舍弃剿灭突厥的梦想,让国家疗养生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