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分析与理解,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言简意赅的政策,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世界观与方法论)三大基本思想深入严析,并结合地方实情贯彻落实政策。
政策解读是高中文化以上的学生必备的!
可以多看《人民日报》以借鉴!
如何解读招生政策?
招生政策主要指招生政策和规定,特别是与填报志愿密切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比如高校招生录取体制和办法、录取批次的划分、优录照顾政策、定向招生政策等等。
1、高校招生录取体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实行属地化管理并负责组织实施。
教育部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高等学校必须按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招生录取工作要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1)、“学校负责、招办监督”录取体制的含义
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即:对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参加体检、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学校调档要求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等学校自行确定,高等学校负责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以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
各省级招办组织实施向高等学校投放合格生源电子档案,并监督高等学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情况,纠正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的行为。
(2)、省招办在招生录取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①、汇总、公布招生计划和学校招生章程;②、根据招生计划和考试成绩,提出划线思路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建议,报省招委批准执行;③、制定招生录取办法及操作程序并组织实施;④、负责省招办录取现场的网络建设、维护和安全;负责录取的数据准备及保密工作;负责对在网上录取院校进行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⑤、投档,确认学校提交的预录取名单和预退档名单;⑥、核准新生录取名单,打印、核签录取新生名册,并加盖“录取专用章”,寄发新生名册;⑦、负责向有关媒体提供录取进度信息和录取过程中公开查询的录取结果信息;组织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对生源不足院校征集志愿;⑧、招生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工作。
(3)、录取应遵循哪些原则
教育部规定,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和高等学校要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录取投档办法,正确处理好考生成绩与志愿的关系。在统考成绩达到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高校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一般应控制在本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省招办按高等学校的调档要求向其投放考生电子档案。
高等学校必须按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对拟退档考生要注明详细的退档理由,并负责对退档考生的解释工作。
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预留计划使用的管理和监督。高等学校应集体研究决定本校调整计划及预留计划的使用。高等学校调整计划或预留计划应安排在生源人数多、质量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
高等学校不得降低录取标准指名录取考生,并负责处理因调整或预留计划使用不当造成的遗留问题。严禁高等学校利用调整计划或预留计划巧立名目向考生收费。
未经教育部批准,高校不得规定男女录取比例,对报考非外国语文学类的专业的考生不应限制统考外语语种。
对肢体残疾、生活能够自理、能完成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高等学校不能仅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4)、省级招办如何与高校协调
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要按照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规定程序,按时完成调档、阅档、退档、审核等各环节工作,保证考生电子档案的正常周转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超过时间未按要求完成相关环节工作的高等学校,省级招办应主动与之沟通,对无故拒绝联系或故意拖延时间的高等学校,省级招办可根据所发出的考生电子档案按有关高等学校计划数及录取规则从高分到低分顺序设置考生电子档案为预录取状态,同时应立即书面通知有关高等学校,并将有关情况上报教育部备案。
省级招办根据高等学校调整计划数及其使用的有关要求,在高等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照考生志愿及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投档。省级招办不得为争取调整计划数随意放宽录取政策或降低分数要求。
高等学校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各省级招办应全面实行远程录取管理模式,各高等学校应在校内采取远程异地录取方式开展录取工作。
录取期间,高等学校和省级招办要保证相互通讯联络的畅通。
各省级招生委员会要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高等学校录取批次。原则上同一高等学校同一学历层次的招生计划应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如确有必要,可以将同一高等学校的不同专业安排在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不同批次录取;但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学历层次的全部招生计划,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须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并执行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相同学费标准。
高等学校被安排的录取批次与上一年度有变化的,省级招办应事先与高等学校协商一致后,再向社会公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工作应于7月上旬开始,其中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应于7月10日至15日开始。本科录取应在7月31日之前结束,高职(专科)录取应在8月20日之前结束。
(5)、普通高校招生应坚持的四项重要原则
①、依法行政、依法治招原则;②、公开、公平、公正原则;③、服务考生、服务社会原则;④、“三个有助于”原则,即高校招生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2、高校招生录取办法
(1)、要高度重视高考志愿的填报
高考志愿是指考生在选择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与专业时,按规定形式向招生部门和招生院校就自己的决定所表达的书面意见,一般采取填涂志愿卡(表)的形式,有的地方已开始采取网上填报的方式,高考志愿可以看作是考生与院校之间按招生规则进行双向选择的协议。
在招生政策范围内,只有考生与院校双方都同意的选择,才会圆满实现。
高考志愿既是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办投档的重要依据,又是招生院校录取新生的必要条件。现在各地一般所有批次的院校全部以考生统一填报的志愿(含征集志愿)为录取依据,省市区招办按考生填报的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没有按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办统一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填报志愿的考生,不可能被院校录取。
因此,考生不要轻易放弃每次填报志愿的机会。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有些高分考生不重视下一个批次的院校志愿的填报,上一批次志愿落选后,就失去了录取机会;有些考生对填报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志愿不太重视,认为只要在招生录取期间与院校取得联系,就可以被录取。
笔者特别提醒考生,一定要慎重、合理填报志愿,即便高考成绩达到一本批次线的考生也不能仅填一本的志愿,最好还应填报二本及后续批次志愿。
(2)、要认真了解录取批次及其如何安排
由于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录取的高校较多,所有高校不可能同时录取,将不同类型的院校分期分批进行录取,由此形成录取批次。
分批次录取既有利于不同类型高校招生,也有利于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除提前批外,批次越靠后,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会逐批降低,只要正确掌握不同批次及同批次不同顺序的志愿之间的关系,前批次如果不能录取,后批次仍有机会。
(3)、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批次线)
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考生高考成绩水平和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确定的录取新生的各批次、各科类最低成绩标准。
各批次、各科类的批次线都会不同,科类一般分为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和体育类,文史类和理工类又分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批次线是确定考生录取资格、执行招生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院校只能录取所在批次线上的考生,只有投档总分达到或超过批次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可能被投档到高校,由高校选择录取。
2007年至少有17个省、市、区的高考志愿在公布高考成绩和批次线以后填报,批次线可以更好地指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比如某考生的招投总分(特征成绩)达到了第一批院校的批次线,就可以填报第一批和以后各批次的志愿。
(4)、划分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应考虑的因素
划分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主要考虑了以下一些因素:①、各批次院校在各地的招生计划数;②、全体考生高考成绩总体水平和各分数段考生人数情况;③、按统计学规律确定的划线系数,确保高校有一定的生源选择余地,批次线上的考生人数要大于院校招生计划数。
综合以上因素,经过计算机程序测算出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委批准后执行。
第一批录取院校的控制分数线。由于第一批录取主要是全国重点大学,因此其录取控制分数线,又叫重点线。一般按计划招生数与考生数的比例大约在1∶1。
2左右来确定。分数线的划分一般是按文、理两类分别划分的,考虑到志愿兼报等因素,因此分数线确定时并不是机械进行的,而要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第二批录取院校的控制分数线,由于第二批录取院校主要是一般本科院校,因此划定的控制分数线又叫本科线,本科线一般也按略多于计划招生数来确定,其计算办法是包括第一批的余数在内从第一批控制分数线往下测,直到人数比第二批计划招生数有一定余量时,这个分数就是第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总的原则是同样要考虑到确保高校有一定的生源选择余地及不同科类志愿的兼报等因素。
(5)、湖北省在划分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变化及反复
湖北省在2002年将以往多年沿用的普通高校各批次、各科类录取所划分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改为投档资格线。
许多考生不在意它,也不去了解它,其实它是很重要的,对报考的影响是很大的。以往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为了力求使上线人数与院校实际录取人数达到最佳吻合,尽量减少上线考生的落选。通俗地讲,录取控制分数线划得较紧(划线比例大约在115%左右,因各批次、各科类的不同有所不同),而投档资格线划得要宽松一些(划线比例大约在120%左右),上线考生人数要多许多,其目的就是“为了给高校选择新生的更大余地,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的体现。
达到投档资格线的考生,只是表明该生具有填报某一批院校志愿(文科或理科)的资格,并不保证一定要录取。”
到了2005年,湖北省又将仅使用3年的“投档资格线”取消,重新回归使用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这个变化及反复,别说广大考生及家长不注意、不清楚、不了解,就连具体从事高招工作的有关人士也是不注意、不清楚、不了解,以致出错。
湖北省有的媒体在报道此新闻时所用的大标题仍是“投档资格线”就是明证。很显然,湖北省2005年以来重新使用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目的,就是要将各科类各批次的划线比例划紧一些,使各科类各批次的上线人数相对少一些,也就是使各科类各批次因政策性上线而落选的考生少一些。
2005年湖北省采用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第一批次划线比例为115%,无疑是正确的;即便如此,当年第一批线上考生仍有5000人落到第二批;如果继续采用划线比例宽松的投档资格线,当年第一批线上考生就会有更多的落到第二批,这一点也是无疑的。
(6)、“贴线生”的量化及其报考方法
“贴线生”是一个泛指的新名词,可以确指并加以量化吗?当然可以。
上面详细介绍湖北省2005年第一批次按115%的比例划线,以及湖北省在划分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变化及反复,其作用和主要目的也就在于此。从2005年湖北省本科(理科类)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按115%划线人数达33132人,可以知道按100%的划线人数是28810人,再通过2005年湖北省普通高考总分成绩一分一段统计表(理工)可以查知所对应的分数约为530分(28558位)。
从理论上来说,524分~530分这部分考生就是“贴线生”,也可称之为“幸运生”,他们是因为招生政策性及方法性的原因,即为了让招生院校有一定的挑选择优的余地,以及为了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划线时必须要保持上线考生数略多于计划招生数,投档时必须按一定比例使调档数大于计划数,而幸运上线的。
必须了解,这是按照115%划线比例的“贴线生”,如按120%的划线比例,“贴线生”的范围就是522分~530分了。所以笔者反复强调划线比例并以湖北省为例加以反复说明,其用意就在这里。
可从实际上来说,按照115%划线比例的“贴线生”就不仅仅是524分~530分这个范围了。
肯定比这个范围要大,至于说大多少就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胆大敢博的考生可将530分就“锁定”为贴线分(不仅指贴线生所属范围的分数,还泛指非贴线生的保底分数),而成熟稳重的考生也可将536分视之为贴线分,甚至更高一些。但一般来讲,第一批次的贴线分要比其余批次的贴线分稍大一些为好,原因是第一批次招生的大都为重点院校,不是有院校志愿分数级差,就是有专业志愿分数级差,甚至两者均有。
当然这对于贴线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利多”而非“利空”。附带说一句,确定贴线分,对于许许多多不属贴线生的考生在志愿填报中都有指导作用,这将在解析进档考生的专业确定办法之技巧中细讲。
由于我国现行的招生录取政策的规定,凡是各科类各批次的上线考生具有同等的被投档、被录取的权利或资格,但贴线生处于劣势地位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不论是从省级招生办投档或高校调档都是按照招投总分(特征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进行投档或调档。
虽然如此,由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性和机遇性,以及进档考生的专业确定办法的方法性,使得许多贴线生(524分~530分)可如愿以偿被录取,进了所心仪的大学。因此,一般而言,如何看待比较合适呢?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因素需要考虑:①、由于第一志愿填报失误出现的连锁反应使非第一志愿填报也因之失误(包含各个志愿填报失误等情况),导致落选;②、由于专业志愿填报失误(包含相关科目成绩偏低等情况),导致落选;③、其他原因,如身体健康状况与所报专业志愿不相匹配等等,导致落选。
那么,“贴线生”的报考技巧何在呢?……
……
特别说明,上述所讲“贴线生”,严格来说应称之为“批次线贴线生”,还有一种“校线贴线生”,将在专业确定办法中详讲。上面所讲贴线生报考技巧应为这“两种生”分别运用或结合运用之技巧。
(7)、高考总分与招投总分的界定
高考总分是指考生高考各科成绩的总和。有的高校在招生章程中将其称之为高考成绩或实考分。这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可对于高考总分和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确定一个什么名称就需要讲究了,有的高校在招生章程中将其称之为高考成绩和加分,有的称之为实考分和加分,还有的称之为高考总分和附加分,等等。
这里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在于既不简练也不准确,而湖北省将其统一定义为特征成绩。即特征成绩是指考生的高考总分和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这样一来既简练也准确了,但笔者认为又产生一个问题,不贴切。由于这个问题产生于投档,并首先使用于投档,因此笔者认为将其统一定义为“招投总分”比较好。
虽然有使用投档分的,但“招投总分”与投档分的区别较大,尤其是进行明确的界定后是完全不会混淆的。“招投总分”是指考生的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其具体使用方法是,例如某一考生的高考总分为570分,其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可政策性照顾加20分投档,其招投总分(特征成绩)为590分;某一考生的高考总分为570分,没有政策性照顾加分投档,其招投总分(特征成绩)仍为570分。
至于高校在招生录取时,有大部分的院校采用高考总分(或曰实考分),即不考虑政策性照顾分值;有一部分的院校采用招投总分(特征成绩),即考虑政策性照顾分值;这都符合政策规定,属于高校自主权的运用。关键是考生自己要加以掌握,在高考填报志愿前,认真查看拟报院校的招生章程。
笔者在“解析加分或降分投档考生的处理之报考技巧”中有详细介绍。
(8)、何谓院校调档分数线(简称调档线)?估计院校调档分数线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院校调档分数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1:1。
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分数线。省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按招投总分(特征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投档,自然形成调档线。
通常情况下,调档线往往高于批次线,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其调档线等于批次线。考生的档案能不能投给学校,关键取决于招投总分(特征成绩)是否达到了调档线。
例如第一批的某高校理工类计划30人,填报该校且成绩在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有80人,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2倍(10×1.2)需投档36份,计算机将这80人按招投总分(特征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总分(特征成绩)即为该校本批次理工类的调档线。
学校经审阅,择优录取其中30人,将不予录取的6人档案退回省招办。
正确估计招生院校的院校调档分数线,对提高志愿的有效性,增加录取机会具有根本性作用,是填报志愿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所选报的专业比较理想,而该专业所在分数线又与考生的高考成绩水平大体相当,是每个考生填报志愿时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但由于各院校的调档分数线在投档前谁也无法事先知晓,人们选报志愿时,只能根据掌握的有关情况和历年招生资料,作个大致的估计或预测。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在全国首创三大方法预测校线,即分数含金量区别法、分数排序定位法、两线差加修正值法。下篇报考新技巧中有详细介绍。
(9)、何谓“上线落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上线落选”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指某考生的招投总分(特征成绩)达到了相应批次线,但没有达到所报学校的调档分数线,档案没有投出去。二是指某考生的招投总分(特征成绩)达到了所报学校的调档分数线,档案已经投到这所高校,学校审阅档案后因各种原因认为不宜录取,予以退档。
每一批次录取完毕后,总有一些特征成绩超出批次线的考生不能被录取。“上线落选”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政策性落选。为了让招生院校有一定的挑选择优的余地,划线时要保持上线考生数略多于计划招生数,投档时按一定比例使调档数大于计划数,部分上线考生可能因招生计划限制而未能录取。
这是正常落选;②、填报志愿失误落选。填报学校的调档线太高,考生成绩达不到调档线,各志愿都落空,没有机会参与投档而落选;③、填报志愿过少落选。填报的志愿太少,如只填报一个院校志愿,填报院校落选后,再没有机会参与其他院校录取了;④、专业志愿填报失误落选。
部分分数较高的考生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而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档案投到了学校,但高校无法满足其填报的专业志愿,被退档;⑤、填报了因身体条件高校不予录取的专业;⑥、相关科目成绩低。高考成绩达到了学校的调档线,但由于某一门单科成绩太低,或者与填报专业相关科目的成绩没有达到学校要求,学校不予录取。
此外,还有因档案内容不全、不真实等原因而落选的。
(10)、录取期间高校退档的主要理由
湖北省所列,录取期间,高校退档的主要理由有:文化总分偏低、单科成绩偏低、体检不合格、身体条件受所报专业限制、专业额满、不服从院校调剂、不服从专业调剂、女生已录满、往届生等等。
而山东省规定,普通高校招生录取退档原因共有23条,分别是:01总分低,录取额满;02所报专业已满,不服从分配;03相关科目成绩偏低;04外语口试不合格;05体检不合格;06体检专业受限;07色盲;08色弱;09视力不合格;10嗅觉不合格;11身高受限;12不符合走读条件;13自愿放弃志愿;14政审不合格;15面试不合格;16未面试;17男生已录满;18女生已录满;19只招男生;20只招女生;21超龄(仅限军公院校);22其他(需详细注明原因);23按学校规定的专业级差排序,分数低。
(11)、高校招生“大小年”
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这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一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上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较向往的学校,这从其每年的高考录取分中便可看得出来。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同一所高校在某省市可能有“大小年”现象,但在另一些省市就未必有“大小年”现象。
像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报考的人很多,录取分也最高,就不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据报道,2004年四川省报考北京邮电大学的人很多,该校在四川的录取分比其他同层次高校的录取分高出许多,这对2005年四川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或许会有影响。哪些学校出现过大小年现象,或已出现大小年的趋势,考生可从相关资料中查到各高校近3年的录取分数线,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般说来,高校招生录取有无大小年,考生应该关注。如果某校大小年现象明显,2004年恰遇大年,2005年报考的人数可能就会少些。相反的,2006年是小年的话,2007年可能会是大年,但不绝对,考生可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