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技术特征:解决发明创造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称为技术特征。
2.必要技术特征:解决发明创造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特征称为必要技术特征。缺乏任一必要技术特征,技术问题不能解决。
3.非必要技术特征:解决发明创造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中可有可无的特征称为必要技术特征。缺乏任一非必要技术特征,技术问题仍旧可以解决。
4.区别技术特征:以区别对比文件的技术特征。
5.特定技术特征:指每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为整体,对现有技术作出贡献的技术特征。一般指权1中的特征部分。
二:如何写技术特征
首先列出你发明创造的所有必要技术特征。2.然后从列出的所有必要技术特征中筛选出两类必要技术特征A、与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B、区别与现有技术的必要技术特征。3.撰写独立要求=主题名称+A类必要技术特征+其特征在于:(其特征是:)+B类必要技术特征。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口技的写作手法?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进行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至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行文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文言文《口技》,是表演者与写作者的高超技艺的完美结合。大概正因为这个原因,《口技》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而被多年选入语文教材。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模拟声音之复杂。“遥闻”是声之远,“其夫呓语”是声之近;“大啼”是声之大,“妇拍而呜之”是声之小;“深巷中犬吠”是声在屋外,“一时齐发”是声在屋内;“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是声之一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是声之百千…… 第二,所用道具之简单。文章开头部分写“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文章结尾部分写“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反复强调道具的简单。听众从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简单道具的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第三,听众反应之强烈。文中有三处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表演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者营造的情境之中但尚能自持。二是表演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听众“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他们的心态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已融入表演的情境之中而难以自持。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听众完全进入表演者营造的生活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写作者的高超技艺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浑然一体的结构。一是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听众的所闻写来,使读者有亲历的感觉。二是行文有波澜。文中叙述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再入睡、由睡再醒、从失火到救火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情节高低起伏,小高潮在前,大高潮在后,中间一个平静的场景过渡。第二,细致入微的描写。前面说到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三次各不相同。第一次,“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听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第二次,“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细致地描写出听众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过程。第三次,细致地描写出听众惊惶、仿佛置身于火场的神态。三处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全文365个字,简洁、生动、形象、传神。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情的温和、父亲心中的烦躁;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听众与胆小听众不同的神情意态;“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表现出来的是让人惊叹的场静。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第三部分 (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总结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