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比"的作文题材

写作技巧2021-06-21 13:57:07admin2

  唤醒主体意识 让创新激情飞

早在先秦时期,众多哲人就开始了对主体人的思考,他们以“什么是人”为命题,产生了中国古代最初的人学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的仁学,即所谓的“人者,仁也”,“仁者,爱人”。这种思想其实更多的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即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爱民如子。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忠”与“孝”,即忠于统治者,孝敬长辈。所谓君让臣死,不死不忠;父让子亡,不亡不孝。在接下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思想经过了许多人的阐释与发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纲常伦理为中心的人学观念。不难想象,以此观念为宗旨的教育强调权威,强调统

一,强调循规蹈矩;反对异端,反对发现,反对别出心裁;重在培植共性而非个性,重在养成奴性而非天性。
  

与西方相比较,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主体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而主体的依赖性和顺从性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应该被现代教育所抛弃的糟粕。

基础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独生子女问题。他们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依赖性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又没有接受到真正的主体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他们既没有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尊严,又缺乏必要的自信、自尊和自强,而是畸形发展,产生了盲目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大、自负和自私。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与主体性特征差别不大的特征,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虚幻的、非现实的皇权意识。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有责任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走出唯我独尊的个体心理怪圈,让他们的创造力在激情中飞飏。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就以上问题所做的粗浅尝试,供诸位参考。
  

一、唤醒主体意识,实现主体精神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听课只是在配合教师的教学,写作业只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根本没有丝毫的个性和主体意识。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在高一学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就大胆提出了一个人人敏感,人人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评价《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杨荫榆和章士钊。
  

在文中,他们都是鲁迅的论敌,过去的教学中,一般都把他们作为反面人物来处理。我为学生补充了下面的资料:

杨荫榆在女师大风潮之后被撤职,南下无锡,仍然从事教育工作。旅居苏州时,目睹日军侵华暴行,凭着自己的声望,多次仗义执言,救助无辜百姓,并亲自前往日军司令部交涉,后来被日军残酷杀害。
  

章士钊早年因参加反清革命而被清政府通缉,流亡国外。1920年,应毛泽东请求,章士钊向社会各界名流募捐两万银元资助赴欧勤工俭学的学生,其中一部分用作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经费。1946年,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章士钊看到蒋介石缺乏诚意,毛泽东在重庆凶多吉少,于是在纸上写下一个“走”字,提醒毛泽东马上离开重庆。
  

根据以上资料,我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终于能够指出,杨荫榆是一个一心一意办教育的教育家,她反对学生游行请愿,是希望学生好好读书,并不代表她同反动政府站在一起。她能够挺身而出,英勇就义,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更加值得我们尊重。
  

雇用男女流氓殴打学生,似乎不应该是有正义感的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做法,况且作为一个教育总长,完全没有必要做如此具体的安排,更大的可能是下面的具体办事人员采取了极端做法,却让章士钊背了骂名。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生吞活剥地接受课本,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思考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让我喜出望外。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时候,我让学生谈对苏轼的评价,他们没有从“人生如梦”词句中简单的得出他消极厌世的结论,而是根据自己找到的有关资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李剑龙说,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屡失意,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独步古今,这正是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原因。
  贾珅进一步说:正是乌台诗案和黄州被贬这些政治上的失意,才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直接影响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功。郭媛媛则说,古人对人生价值大小的衡量主要从政治上考虑,而把文学艺术只看作是一种末技,这才是导致苏轼产生“人生如梦”感慨的真正原因。
  乔华在支持了郭媛媛的看法后,又补充说: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不在于他已经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最想做什么。我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他们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寻找证据,形成小论文,于是,四篇优秀习作诞生了,并作为专栏同时刊登在我校的校报上。这样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主体性被有效的激发了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不代表权威,教科书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

在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是其主要内核,教师说什么,学生信什么;教科书上怎样说,教师就怎样教。教科书成了学生的全部世界,教师成了权威的象征。

现代教学应该坚决摒弃这种不合理的成分,在师生之间构筑起一座平等和谐民主的桥梁。
  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他们指出了我的两处语言失误(抛砖引玉、不知所云两个成语的运用),首先说明他们已经树立了知识才是权威的观念,其次也督促我们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少出错误。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先谈一谈对文章的最初印象。
  学生的反应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不喜欢这篇散文。原因有二,一是作品太女气,二是作者色迷迷的。这样的回答自然引起了哄堂大笑,也引起了我的沉思:除了时代的阻隔、学生们相关知识的匮乏、理解力下降之外,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文字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直接导致他们审美趣味的变异和欣赏水平的下降,他们更多的欣赏韩寒、痞子蔡、珍妮宝贝,而不是名家名作。
  但在为他们悲哀的同时,也应该为他们高兴。因为我看到,学生们敢于质疑名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正是他们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只要适当引导,他们的错误理解很快就会得到扭转。(女气: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本身就是柔美的景色,不适合用阳刚之美表现,用阴柔之美表现才贴切,此所谓“女气”;色迷迷:主要是学生注意了文中描写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认为有色情意味。
  这是学生忽略了比喻的作用,单纯注意了喻体,而忽视了本体,没有意识到这个比喻对于突出荷花洁净、美丽、柔媚的作用。过去的课文中删掉了这一句,就是因为有类似的担心,后来恢复了作品原貌,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正确认识,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就等于忽视了教材审定委员会诸位专家的良苦用心)

古人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待教材也一样,首先要学习,要钻研,在此基础上当然也要学会质疑,但应该言之有据,既不能盲目相信,过分依赖,也不能怀疑一切,把无知当创新。
  在正视自身的问题上,我一贯认为:教师的权威是靠知识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靠威严来维护的。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广见闻,并且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在知识上、做人上尽量帮助他们,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做,也必须去做好的事情。

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教师强于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学生永远没能超过自己的老师,这便是社会的悲哀,人类的悲哀,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比我强。“911”事件之后,我让学生写习作,发表对此事的看法,虽然有一些学生认为事件的发生是美国强权外交政治带来的直接恶果,但更多的学生认为:现在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自身必须强大起来。我们不应该从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出发,面对许多无辜的死难者拍手称快,因为没有谁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
  他们这些冷静、客观、人道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完全是出自自己自觉思考的结果。

当我们学习了《内蒙访古》,讨论王昭君其人其事时,学生的精彩辩论完全超越了一个语文老师的思维范围:

1、王昭君的和亲出于自愿,表现了她的气节和境界。

2、王昭君不是自愿远嫁,也谈不上什么思想境界,只是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汉蒙和好的作用。
  

3、王昭君以其远嫁换来汉帝国的长治久安,堪称巾帼英雄。

4、汉代的边境和平毕竟是短暂的,只有增强了自身的国力,才能换来真正的长治久安。

5、王昭君与《还珠格格》中的含香有相同的命运,之所以含香未从其父,嫁给皇帝,是因其名花有主,心存蒙丹。
  

6、王昭君的和亲与西施和貂蝉一样,只是别人手中的一张牌、一着棋,谈不上有什么历史作用,这都是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的直接写照。 这样的思辨主题决不是语文老师埋头课本所能想到的。

最近,各大媒体登载了赵薇身着日本军旗服装拍照的新闻,我也义愤填膺地将一篇题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要求他们以此为话题写作文,原以为一定是口诛笔伐,众口一词,却发现他们并没有按照我的思路去写,而是同情者有之,辩护者有之,客观分析者有之,一位学生在他的作文本里这样写道:“同样是二战期间深受其害的韩国,当韩国青年能断指明誓,抗议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当韩国政府和人民因此反对小泉入境时,我们又想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我们能够容忍韩国人不能容忍的事情,却不能容忍一个无知的赵薇无意中犯下的一个幼稚的错误,于是,将自己的同胞淹没在了铺天盖地的讨骂声中。
  难道这就是爱国?如果当初的抗日英雄们只杀汉奸,不杀日寇的话,抗日战争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况且赵薇还绝对不是汉奸!”学生的冷静让我这个作教师的既惭愧又高兴,因为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而不再人云亦云。

我要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我骄傲,我是一名语文教师。
  如果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比作一坛陈年佳酿的话,那么,作为教师,不但有责任让学生品评祖先留给我们的美酒,也有义务让学生创造出令人陶醉的佳酿。只有让我们的教育对象——祖国的未来的创新激情在自由的天空飞飏,才能使未来的祖国充满不竭的活力。
  的确,科学的魅力是无穷的,科学带给人们的喜悦和幸福也是无限的。在日心说提出之前,我们只知道太阳绕着地球转,当日心说提出之后,我们才明白地球绕着太阳转;当万有引力发现之后,我们确立了新的宇宙观,于是眼界和心胸便豁然开朗了。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师的神圣使命恰恰是放飞学生的梦想,并帮助他们把梦想与神奇的网络相连,让他们在宽带的高速公路上飞奔,向着理想的未来。

花季的岁月,是成长的岁月,也是一段虚荣心强、爱攀比的岁月,就拿我来说吧!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街,看中了一件价值99元的红色运动服,妈妈见我那么喜欢,便把它买了下来。
  我非常高兴,心里暗暗想道:我如果把它拿到好朋友面前炫耀一番,他们一定十分惊讶。想到这儿,我内心一阵窃喜。????

礼拜一,我高高兴兴地穿着昨天刚买的新衣服来到好朋友可可的家门口,想叫她一起上学,顺便让她看看我的这件新衣服。谁知,我刚进门,可可也拿出了她刚买的衣服,对我说道:“瞧!这是我昨天在‘美特斯·邦威’买的衣服,价值120块钱呢!一分钱也不能少,好贵哟!怎么样,很好看吧!”我一听,顿时妒火中烧,刚才想炫耀的劲头全都没有了。
  在上学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120块钱的“便宜玩意儿”吗?我一定要叫爸妈买一件更贵、更好看的衣服!

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刘一洁,我觉得你身上这件衣服也满好看的呀!多少钱?”我有气没力地回答道:“好看什么呀?才99块钱呢!”“啊?才99块钱呀!我还以为有多贵呢!”可可故意带着讥讽的口气说道。
  

中午放学,我气冲冲地跑回家,非常生气地对爸爸说:“可可昨天在‘美特斯·邦威’买了一件120块钱的衣服,比我的贵又比我的好看!我不管!我还想要一件比她那件更贵的衣服!”爸爸一听,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洁,你昨天不是刚买了一件运动服吗?你这么小,就想和别人攀比,这样是不行的!在学习上你们可以做竞争对手,可在生活中你们是不能攀比的!知道了吗?”

爸爸的一番话,令我感慨万千。
  的确,我还是一个年仅11岁的小学生,正处于花季年龄,是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候,不应该和同学们相互比吃、比穿、比谁家里最有钱,而应该现在比一比谁的学习好,将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长大比一比谁对祖国的贡献多,这才是最主要的。

从此以后,教室里出现了我和同学比学习,比进步的身影。
  ……

乐在不比

  我们从小到大,不知比过多少次,和别人比,和自己比,比成绩,比胆子,比腕力,比酒量,比工资,比父母的官阶,比情人老婆的容貌,比住房的面积,比儿女的聪慧等等,还有等等。比赢的喜笑颜开,比输的垂头丧气。不比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不会想到努力上进,迎头赶上;不比就不知道自己的优越,就不能增强自信知足常乐。
  有时候啊,比还是一种气概,不是说“敢为天下先”嘛,不是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嘛,云云。而我,今年三十岁,是人们讲的“年富力强”的时候,仿佛真是应该好好拼一拼,比一比,比出“真我的风采”来。

  可我还真没那出息。

  首先,我拿什么跟别人比?我中学时成绩不错,但只在本地算不错;现在所教的班级也很少考年级第一。
  我胆子小,一般不敢独在晚上看恐怖片。我力不能缚鸡,不信?那就改成力不能杀鸡,我的确没杀过鸡,也不吃鸡。我白酒三两就醉,啤酒则三瓶。我的工资在与我同样工龄的同事中是最低的。我妈没工作,我爹到已退休。我没情人,老婆脸上有痣有斑,身材不苗条。我们单位目前至少有十户人家的住房比我家的宽,装修得比我家的豪华的更不用说。
  我女儿爱玩好吃穿,不喜欢读书写字。你要问我其他的,比如我楼下的冯老师字写得好,另一栋楼的柴老师学问深,还有几个老师搞第二职业,特能赚钱,这些都是不光我连很多人都无法比的。

  其次,我说过了,我是个懒鬼,要比就要多做事。要超过冯老师、柴老师就要比他们多花时间写字和看书。
  说到挣钱,我虽也可以开个带坑蒙性质的作文辅导班,或者普通话培训班,或者书法兴趣班,但那我还有多少时间来玩魔兽争霸,来喝酒,来上网看美女?如果这样,我是要被憋死的。这话一点也没说严重。

  再次,我为什么要跟别人比?谁规定的?我是宝贵的,因为我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比,就要“见贤思齐”,“齐”了就没有我了。我思想素质又不好,比赢了怕人嫉妒,比输了怕陷入自卑的泥潭。况且有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我气死了,谁偿命?所以我觉得应该再加点内容:气死活该,气死为天下笑,哀哉!

  所以就不要去比了。

比是什么?

比是惊雷,它既可以把你震醒鼓舞你在理想的天空里飞翔,却也可以压得你一蹶不振匍匐在地上。
  

比是旋风,它既可以吹开你的襟怀让你拥抱整个世界,却也可以使你关闭心门令你心胸狭隘芥蒂难容。

比是暴雨,它既可以涤荡你的灵魂使之清亮澄澈散发出缕缕清香,却也可以往你的心灵里猛灌浑浊与邪恶,无情与幽暗。

在生活中,比像一朵朵小花,也像路边不起眼的小草,随处可见。
  比既是双刃剑,一不留神,就会刺伤自己,也会刺伤别人,所以就要看和谁比,怎样比。

  花,只有一点元气,即使生于荒山野岭无人过问,也要开得艳丽夺目;树,即使生于悬崖边上石缝罅隙之间,也会深深扎根于大地拼命绽放青翠绿意。瀑布,哪怕跳下去要粉身碎骨,也要一路欢歌跌宕成壮美的风景。
  高山,即使巍峨直插云天,也一样沉默无言包容一切石砾。山水花草每天都在那里美丽,与它们相比,只要你以欣赏的眼光,你就会汲取到营养,高山之敦厚沉稳,瀑水之灵动激越,花草之率性本心,树木之扎实岿然。双眸怎能不纯净,胸怀怎能不坦荡,心灵怎能不恬静?

  与动物相比亦如此。
  如果谦卑而虔敬地看待一切生灵,你可以从狗身上汲取到忠诚,可以从牛那里品味到吃苦耐劳,从羊跪乳感受到可贵的感恩之心,从乌鸦知反哺体会到真挚的孝心,从母猴丧子哀断肠体验到伟大的母爱,从鸟失伴侣哀鸣而死感慨忠贞的爱情,怎能不生人不如这些动物之思? 与贤哲比,就要见贤思齐。
  学习屈原的痴心爱国,忠诚不二;史迁的为事业隐忍苟活,超凡大勇;陶潜的回归自然,恬静闲适;李白的飘逸脱俗,朗朗傲骨;杜甫的忘怀自我,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洒脱,随遇而安。与他们比,找出差距,然后乐意向他们靠“齐”,这样你怎会不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又怎能不在心灵上获得自由和坦荡?在比较后追寻的过程中你的灵魂开始逐渐超越低俗,走向高贵,净化了的灵魂也便描上了美丽的色彩,也会如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明澈如诗,清新如画。
  

与身边的人比,你一样可以和他们比。比什么?

比谁能在单调平凡的工作中寻找到乐趣并为之不懈努力。

比谁能够为梦想而坚持努力,奋斗不息,让微笑一直自信的绽放。

比谁肯为干渴焦躁的旅人捧上自己的甘泉,把一份清凉和甘甜留给他人。
  

比谁能在困厄中仍为急难中的陌路人,伸出自己的双手,温暖他们冰凉的内心。

比谁可以超越物欲、名利,不为外物所羁绊,率性而为,走向真善美。

这样,比是虹,它能使你心灵的天空越加夺目;是明月,将你的心灵之乡洗得更明净;是阳光,把你的心房照耀得更光明坦荡。
  

比不是简单套用,盲目模仿,更不能丧失自我,成为他人的模板。否则便会如东施的效颦,邯郸人的学步,丧失真实的自己。

比不是争,不是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也莫取。万物终有尽,名利终虚无。

比更不是搞机关,玩暗算,嫉妒,流言,诽谤,中伤,一旦沦落于此,你就置身于悬崖边,稍一倾斜,便会跌入万丈深渊,碎骨粉身。
  

敢比是自信,有勇武,敢挑战,敢为天下先。

敢比是智慧,要能辨别,能选择,扬精华,弃劣短。

敢比是豁达,是乐观,是勤奋,勇付出能实践。

当然,不乐于比的,也非全是懒散,颓废,菲薄自我者。
  这需要这人自信、自律、洒脱,坦荡,不迷失自我而崇尚自由。

比啊比,只专注与人比享乐,把荣耀当作冠冕顶在头上的,是浊物。

被别人的长处压得头沉膝盖软的,是懦夫。

从万物中比出差距提炼警觉的,是智者。

不断自省,超越小我,关怀他人艰辛,有大仁大爱者,是勇士,是圣人,他才是比之后最大的赢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