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科傻妞”谈大学的选择
最近,一位考生因为坚持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称之为“文科傻妞”。在他看来,文史哲出身的人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尽管这样的评价带有人身攻击性质,但是对人文学科的这种偏见,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之后,对传统的大学体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增加了许多实用性课程。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大学就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现在西方人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如果大学仅仅是一个专业培训机构,而不是一个培养现代公民的场所,那么大学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们都开始增加有关哲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甚至将死亡作为一个专门课程,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教授讨论生命伦理问题。
当前制约我国大学发展的不仅是过度行政化,还有落伍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多的大学打着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幌子,开设一些不伦不类的专业,搞得跟岗前培训一般。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他们与没有上过大学的就业者相比,只不过是多了一张毕业文凭。如果为今后就业考虑,不如选择一个好的职业技术学院,这样能够学得一技之长。事实上,已经有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反过头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回炉”。
大学教育首先是一种公民教育,但由于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的大学尚难担当此一重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尽快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实现优胜劣汰,让大学在竞争中重新洗牌。不少大学早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不少大学教师如丧家之犬政法大学多少分数录取,惶惶不可终日。考生进入一些大学政法大学多少分数录取,实际上就是进入了急功近利的名利场。为人生成长计,选择大学真的要做到不慕虚名、火眼金睛才好。
每年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时刻,都是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契机。一些大学教授耸人听闻的话语,部分道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深层次的问题。不应讳疾忌医,中国大学需要变革。如果将来香港、台湾及国外更多的大学能够更进一步在内地招揽人才,内地的大学恐怕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笔者希望那些分数不上不下的考生及其家长不要好面子,进入没有任何价值的学校荒度时光。就算是投资,也要讲究性价比。在学成一门手艺之余,如果富有余力,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各个大学的图书馆通过自学增加知识储备,在广阔天地里实现人生的价值。(作者乔新生 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