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群众语言有四种:发自内心的语言

句子大全2023-11-25 16:11:25佚名

群众的语言是什么? 从广义上讲,人们所说的就是群众的语言。 但这里所说的大众语言是狭义的,指的是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并广泛流传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的特点。

“黄色笑话”、“灰色笑话”、“黑色笑话”也是大众语言,但它们只会产生负面影响,此类语言在新闻报道中是被禁止的。 因此,新闻报道中使用的大众语言往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大众语言。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大众语言有四种:发自内心的语言、哲理语言、活泼语言、质朴语言。

1.发自内心的语言

这种语言不是虚假的语言,不是隐蔽的语言,不是晦涩曲折的语言,不是琵琶半隐的语言,不是迎合别人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的。 语言清晰,是长期积累的,没有任何修饰,而且切中要害。 简而言之,这种语言就是发自内心的语言。

真相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语言真实性、细节真实性等真理的集合。 追求地道的大众语言,就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运用心理共鸣和挑衅的方法,让人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所谓心理共鸣法,是指采访者对自己所了解的事情始终与被采访者保持一致的看法,使被采访者产生“与挚友饮酒千杯也嫌少”的感觉。 他越说,不知不觉中就越投机。 我把心里的东西拿出来了。 所谓挑衅法,就是采访者故意就自己所了解的事情提出与受访者不同的看法,以激怒受访者,使他无法克制地说出内心深处的话。

例如:

“我们的就业岗位被淹没了,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抢救我们的就业岗位。”

这是湖南省汉寿县月明潭乡六盘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秉文说的一句话。 这显然是发自内心的话。 这句话是常德日报记者在时事通讯《六盘河村民的饭碗被淹没》(2010年11月1日《常德日报》发表)上写的。

六排河村地势特殊,一侧高,一侧低。 下雨时,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就形成洪水。 天气晴朗时,高处不存水而成干旱。 村里原来的机场由于几年前的洪水已经完全生锈了,就像聋子的耳朵变成了装饰品。 没有机场,只有一个小山塘,田地很可能遭遇旱涝,收成无法保证。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涝致贫的村庄。

2010年10月的一天,常德日报记者进行“贫困村巡演”,来到村里采访。 采访中,记者始终抱有同情心,认为这是一个应该得到帮助的贫困村。 记者的心与村民、村干部的心产生了共鸣。 在记者采访即将结束时,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秉文的这番话,让记者眼前一亮。 随着这句话,报告的标题就出来了,报告的结束语也出来了。

2. 哲学语言

这种语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理解,甚至是人生的真谛。 这种语言虽然是由某一群人提炼或创造的,但往往为群众所使用。 有些甚至成为激励他人的励志名言和座右铭。

为什么有些报道让人百看不厌? 因为这份报告充满了哲理。 因此,有哲理的报告必须具有可读性。

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报告变得富有哲理? 新闻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应以叙述为主,抒情、讨论、解释为辅。 因此,如果要进行哲学性的报道,主要的方法就是使用哲学大众语言。

意味长远是什么意思_意味久长的意思_意味深长的话

在采访中获得哲学人语言的方法是肯定和赞扬受访者,并使用问题“你为什么这样做?” 事实上,采访对象所说的哲学话语并不是一时的灵感和冲动产生的,而是一杯在社会生活中慢慢酿制的、储存在内心世界中用来提神的酒。 只要记者深挖,受访者就会把心里的酒倒给你。

例如:

“如果我不进步,我就会倒退。” “别人的进步就是我的退步”。

这是湖南省建设银行金石支行员工马静说的两句富有哲理的话。 常德日报记者将这两句话写进了长篇通讯《建行歌诗》(2012年3月5日《常德日报》发表)。

建行金石支行是一支学习型团队。 从上到下,每个人都热爱学习。 他们参加成绩、证书和文凭考试。 你看着我,我也盯着你,生怕落后。 马静是学习团队的带头人。

作为出纳员,马静每天做完账目后,通常会在下午六七点下班。 她晚上八点、九点甚至十点回家吃饭并哄孩子睡觉。 此时的马静就像饥饿的人啃面包一样啃咬知识。 新政策、新制度、新业务、新产品等等都是她啃的对象,常常啃到半夜甚至凌晨。 多年来,她养成了这个学习习惯。

马静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员工,在“不进步我就退步”、“别人的进步就是我的退步”的自我激励下茁壮成长。 如今,她已成为天津分行的一级柜员。 她的业务能力就像电脑一样快,连续三年没有出过差错。

意味久长的意思_意味深长的话_意味长远是什么意思

于是,记者将马静刻苦学习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话语写进了通讯。

3、语言生动

这类语言是指成语、谚语、俗语、习语等,它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它们是人们对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加工。 它们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民的精华。 一种比较刻板、简洁、凝练、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

该成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起到“引言”的作用,就像谜语一样,后一部分则起到“后盾”的作用,就像谜语的答案一样。 两部分恰到好处,流畅。 在一定语境下,通常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用“xie”去掉,但仍能理解原意,故称“xieyuyu”。 例如,鞭炮的脾气一经发出就爆炸了。

谚语是一种旨在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语言。 比如了解自然、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朝不出门,夕阳行千里”; “今年冬天盖三层麦被,明年枕头上睡馍馍。” 比如关于认识社会、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虎归山,后患无穷”。 如总结一般人生经验的谚语:“清早起床,八十不觉老”。

口语是以图像为主体的通俗口语。 比如“分道扬镳”,俗话说“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独木桥”。

习语是常用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以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结构相对灵活,修辞色彩浓厚。 它通过隐喻等方法获得修辞比喻。 比如“八竿子打不着”,表示关系疏远或者没有关系。

俗话、谚语、俗语、成语,都是群众的语言。 其特点是形象生动、活泼、幽默、简洁、寓意深刻。 它们在语言上堪称奇葩。 适当使用成语、谚语、俗语、习语,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

在新闻采访中,这样的语言很容易出现。

例如:

“磁卡也有投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邮卡、货币卡中最薄弱的环节,一定要选对品种,否则就是‘竹篮子里的水,一事无成’” ”。

这是受访者、田村卡(卡收藏者对日本科技磁卡的俗称)的投资网络经纪人杨露英说道。 “竹篮打水,皆是枉然”就是比喻。 北京商报记者在《万天村卡已超价无市场》(发表于2011年5月13日《北京商报》)通讯中,笼统地写下了这句话。

4. 土气语言

这种语言指的是方言,是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大众语言。 中国有56个民族,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仅汉语就有几个主要语系,方言更是多种多样。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方方言是由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区社会成员因职业、阶级、文化教养等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异。

我国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话(官话)、吴语、湖南话、赣语、客家话、闽语和粤语。 在复杂的方言区,有的可以细分为若干“方言片”,甚至进一步细分为“方言片”。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所以,文学大师从来都没有轻视过方言。 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来看,几乎每部作品都涉及某种方言或几种方言的使用。

鲁迅先生说:“方言中有很多有意义的词,我们这里称之为‘莲花’,用起来很有趣,就像文言一样,听者觉得有趣。”

胡适先生说:“方言文学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方言最能表达人的精神道理。通俗白话虽远胜于古文,但在表达说话者的表情和语气方面,却不如方言”。古文中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国语中的人物是人造的、不自然的活人;方言中的人物是自然人。”

作为面向大众的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新闻媒体,更没有理由鄙视方言。 事实上,在新闻报道中适当使用方言可以使报道生动、自然、平易近人、新鲜。

例如:

“(主题)广东围棋丁晓布江苏围棋丁海德(字幕)NBA暂停,一大波NBA球员即将到来”

这是新快报记者写的一篇体育新闻文章的标题。 该报告发表于2011年11月19日《新快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