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整体入手综合评价
综合评析法就是评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作出全面、系统、综合性评价。通常是先分析后综合。综合分析包括以下内容: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从教材处理上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
2、 化整为零单项评价
从自己观察中,体会最深,感触最大,认识最明显里选择一个角度,或侧面来进行评课。或直接选取某一角度评价。这种评课可以避免与别人重复。
3、 沙里淘金寻找亮点
千方百计寻找执教者的教学特点或教学风格。所谓教学特点就是教学成功的闪光之处,或是教学有别于他人的创新之处
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备好科学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决”,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高深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科学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学校科学教师还是担任着科学教学兼其它学科的双重工作,因现实问题迫使老师重语、数,轻科学,与其说是轻科学,还不如说教师的精力有限,正因为如此,学生没有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效果,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老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平常还需做一个有心人。我认为科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作为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只是克隆书本和教参书上现成的观点,那只有当一辈子教书匠。要想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教师必须养成自我构建知识的习惯,指运用书本提供的知识背景和教师解读出的阐释性观点去生成新知。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科学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科学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二、备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采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达到预定的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教师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一是信息储备,二是相关知识准备,三是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四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同时,还要考虑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器材和资源。教师都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也没有为一堂课作好准备,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四年级一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的2课《分类》,本课分两大部分来开展研究活动。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分类;第二部分,让学生知道科学分类的方法,在课文P56页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就须理解作者编排这个内容时暗含的活动结构,一共分4点:1、寻找家庭成员的多种特征。2、确定家庭成员的相同特征。3、用相同特征来鉴别同类海洋生物。4、根据相同特征画出一个家庭新成员。备课中,我就用这4个导向去分析、理解,不管怎么分析,就是不能确定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在参考书上也找不到答案,心里没底怎么去引导学生学习呢?后来经过大量查阅资料,终于在《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这本书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一句话,这类海洋生物都长有6个朝向同一方向的脚,惊喜的是,原来教材上的这道题就是从这本书上搬过去的。三、备学生的前概念。 什么是学生的前概念—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之前,老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一句话,就是我们说的学生的基础情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技能技巧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习科学的水平、能力基础上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重点引导,进一步去探究,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动手能力强、有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等方面较好的同学去当组长,让他去带领全组同学参与探究、研讨活动,这样的安排既让学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为什么要充分探究学生的前概念?依据有5点:1、知识的构建性:知识通过新、旧经验互动来生成已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2、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不能以现成的方式打包,而且不能传递、复制。3、知识的社会性:学习共同休(师生共同建构知识)。4、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生对世界的理解。5、学生的前概念是教育活动的生长点,采用的方法:运用前概念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前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平时的活动,提问的方式,交流对某件事或某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析参照课标,确定要改变的前概念。当你把学生的前概念分析透彻了,才去考虑单元的教学设计和每课的教学设计。例如:三年级下册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单元内容: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它?固体软硬透明轻重 形状沉浮…… 液体颜色溶解(2)单元结构:固体--液体--沉浮(3)认识液体前概念:写出知道液体的名称。列出已知液体的性质。(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做实验:研究更多的性质。比较同体积液体的质量。研究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研究不同液体在蜡纸上的形状。总结:方法越多,认识的性质就越多。四、备好每一课的探究材料 布鲁纳有一句至理名言:“任何学科内容如果以一种智慧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作为科学教师深知科学就是构建实验的载体,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大,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特征,才能促进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变为思维可视化,什么是思维可视化?用图画的形式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表达出来,实际是一个建构模式,也是学生高层次转化的过程。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大量的课后作业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不但要认真准备,而且还要做到精心挑选。如:彩色结晶的分离实验,选择树枝十分重要,倘若随便搞一个树枝,那做出来的实验效果就不理想,做此实验,应该提示学生要挑选枝叉多的树枝,做出来的效果十分漂亮,再比如:液体的沉浮实验,你就不能选液体色彩接近的,应该选择色彩对比度强的,这些液体在实验后,看到的效果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十分好看。五、备教学策略(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厨,而是学生如何去思维,教他如何象历史学家那样去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分析归纳,观察、演示、探究、验证假设,展示、互评、设计实验、知识拓展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开放式的,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化人生的能力,只要教师选择的教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加上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及网络),合理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六、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科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课程特点去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探究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交流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学,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同组的互助学习,同桌同组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在集体交流过程中,各组认真倾听,然后互评,这样,就防止了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设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七、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科学课程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可以专门设计一张表格,这张表格的评价内容应全面,标准分为:1、绝对标准(应作好课前准备)。2、相对性标准(如果在学习中能力有限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还是应该以激励为主)。3、个体差异标准(如这位同学原有的智商低于别人,但他的学习态度一般很端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已经尽力了,你同样应该以激励为主)。评价方法是:1、有些项目由教师作出评价,如期末的总分栏。2、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情况作出评价。3、小组长作出评价。4、科代表作出评价。5、组与组之间互评等。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科学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科学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情感态度,科学素养,探究能力的全面评价。科学课程不同其他课程评价考核,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探究、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有课前准备、学习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自评、综合评价等的测评。 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根撬动学生发展的无形杠杆,正确的学习评价可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错误的学习评价则可能扼杀人才,埋没人才。科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分数,强化全面育人的意识,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工具和尺度。有人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但评价标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是否公正与合理,因此,制定评价标准应坚持三个原则。1、制订评价标准应根据教学实际制订。2、制订评价标准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3、制订评价标准应由一元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八、写教后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设计出了一份好的教案,这只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梳理自己相关经验和教训的一个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完全合理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而,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后记,就是要求我们在上课之余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行为,对于提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普通人要反思,作为具有专业特殊性的教师,更需要反思。反思抓住实在的内容:包括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个人经验,师生关系,教学理论等,都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反思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 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覆盖广,科学性强,教材编排的内容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而实际上科学专职教师少,互相交流的机会不多。因此,我们科学教师必须要不断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的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科学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