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小学生的数学课外学习指导

教育动态2021-05-30 01:23:53admin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把学习之苦转化为追求成功之乐。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要善于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善于进行演示操作,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善于开展课堂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善于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善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延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兴趣 激发 发展 调动 巩固 培养 保护 延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把学习之苦转化为追求成功之乐。就会在充满情趣的课堂,轻松愉快的获取新知,使“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和探讨。
一、要善于用启发性的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的天性好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首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远看是绿的,切开是红的,吃的是甜的,吐出是黑的”(打一水果),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西瓜。“那么,天热了,大家想不想吃西瓜?爱不爱吃西瓜?”(学生群情激昂:爱吃)又有的同学说了:“数学课和吃西瓜有什么关系?”“这里就有大熊和小熊兄弟俩在吃西瓜时吃出数学问题来了(边说边出示情境画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吃西瓜”。就这样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开展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计“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现在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几个?”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一道题:“4÷7的商中,小数点后第2000位上的数是几?”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镜中兴趣盎然的参与学习。
二、善于进行演示操作,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些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难懂,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3)用剪刀把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在讲圆锥体体积时,针对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的情况,我采取了分组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结果,一个小组倒了三次还没满,另一个小组却溢出来了。教师在学生议论纷纷时,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只有当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善于开展课堂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的把竞赛引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可设计“抢答”、 “龟兔赛跑”的环节,组织个人争优、小组评先的多种形式的竞赛,以作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该章节情况的检查和总结。例如:在“亿以内数的读法”练习课中,我进行了“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的比赛,我预先准备好卡片,在每张卡片写上一些比较大的数,每举出一张卡片,让学生读,并且大力地表扬读得又快又准的同学,评选他们为优秀的学习标兵,奖给他们一些小礼物。这样,使同学们在紧张的竞赛中掌握了知识。又如“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八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男女两个小组进行笔算接力比赛,男同学计算四题,女同学计算四题,前一个同学做好把粉笔传给下一位同学继续做,一直传下去,完成最快的小组奖励10朵小红花,第二名奖励8朵小红花,然后老师集体评讲,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获得5朵小红花,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合作能力,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通过这种比赛,同学们能认真细致地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使他们在竞赛中获得了新知。而且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获胜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善于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题的形式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填空、选择、判断、对比、计算、解答、操作、画图等,可以在练习的名称上冠以新颖别致的名称,诸如:“小医生”“啄木鸟”“夺红旗”“闯难关”“争红花”等,另外在练习中开展一些游戏活动,也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摸球游戏”,盒子里装了12只乒乓球,分别让学生摸出其中的1∕2 , 1/3 ,1/4 ,1/6等,再问其余的学生:他们做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巩固新知,提高效率的目的。练习形式也可以多样化:(1)开火车小组口答。(2)全班抢答比赛。(3)男女生比赛等方式。教师要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例如: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或者利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
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但就其本身却有一种内在的美。数学教师若能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培养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如“循环小数”教学的引入,可安排“拍打节奏”的场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起拍打∣XX X∣的节奏,拍手过程中,教师突然示意学生停下,并问:这拍打的节奏既整齐又动听,好不好听?在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数学上也有一种很美的数,也像拍打节奏那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叫着“循环小数”;在教学圆周率时,讲给学生“山巅一寺一壶酒”——圆周率的谐音记忆法的小故事,看着学生乐此不疲,摇头晃脑背诵的可爱样子,你能说这时的学生不喜欢数学吗?总之,教师只要善于创设情境,巧妙引导,就会使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既充满活力,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
六、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在学生画圆时,有个别学生用手抓住圆规不动,而转动纸的方法画圆,当看到这种情况,我不是立即批评而是说:“老师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现将圆规固定了,下边请同学们来帮我把黑板转一圈,谁能来帮帮我?”同学们在笑声中意识到这种画圆方法的局限性。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打破了沉闷,活跃了气氛,不但减轻了学生的理解负担,而且使学生觉得我这位教师可亲可敬。另外我在课堂上还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敢于开口,感到学数学也是一种乐事。
七、善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延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在教学中如果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延续和发展,做到课已尽而思未止。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提出:“如何知道制作一个木箱子需要多少木板?”在学生理解、掌握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给出有关数据反复练习:“做一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铁皮?”“做一个鱼缸需要的多少玻璃?”“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涂料?”;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画法后,问:“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要画一个标准的大圆,怎么办?”;教学“生活中的比”时,专门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在身边找找“比”,并告诉同学们“人体中有趣的比”——例如: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 :1;脚长和身高的比是1 :7……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比,那么在买袜子时,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滚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自己;在抓犯罪分子时,只要根据罪犯留下的脚印,就可以推出其的大致身高……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更贴近生活,减少了学习数学的神秘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的轻松。
总之,师生联动,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