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级别:一等奖
成果名称: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材料学科创新人才
完成单位:湖北大学
近三年平均专业技能
技术职称教学工作量
108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世民教授方案设计与实现
158 副教授 董丙海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60王国成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学院,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120赵莉实习生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164 曹万强教授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学院 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研究
98张天津教授,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学院教学管理、推广与应用
186郑克宇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学院,精品课程与发展课程建设
讲师80 陈勤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学院 学生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
该成果主要完成人:王世民、董丙海、王国成、赵力、曹万强、张天津、郑克宇、陈勤
该成果名称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1、成果主要创新点
1.科教协同构建“三类三结合”材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根据本科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教学。
分为三类,即学术类、就业类和创业类。 实行导师制,学生可加入科研团队,遵循“三结合”育人模式。
材料创新人才培养类型分类:
学术类别:基础知识-前沿学科-科学研究相结合;
就业类别:企业需求-实习培训-毕业项目相结合;
创业类:市场需求-技术开发-创业实践相结合。
2、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实施“三、四、五”立体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开放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研发平台优势,实现研发基地和实习基地
和就业基地,打造本科创新人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类实验实践教学点——设立校内实验、园区实践实训、企业实习实践教学点;
专业理解、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创业演练四个层次实践教学;
五种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2、结果主要内容概述
材料学科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学科。 社会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材料领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湖北大学材料学科ESI排名位居全球前1%,建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基于
学院以“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培养”的办学理念,建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以7个教研项目为核心,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1、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教材“三类三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学生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就业型和创业型三类。
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实行导师制,按照“三结合”教育模式培养个性化材料创新人才。
学术型学生以提高学术能力为导向,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与前沿技术融为一体。
结合科学研究; 就业学生参与企业投资横向项目研究,整合企业需求、就业培训和毕业
组合设计; 创业学生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创业意向,将市场需求、技术开发和创业实践相结合。
结合。
2、打造科教协同育人体系,提高师生创新能力
科教协同,教与学相辅相成。通过强化教学的中心作用,促进科教协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优秀本科生成为科研生力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教学科研成果。
研究和科研成果将在促进科教协作过程中共同惠及学生。共享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提倡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不仅将大量的科研实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
学习分析方法并及时引入实验教学,使创新实验成为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为学生提供
为从事创新工作提供条件。
3、共享科研资源,构建科教协作、产教融合的实验实践教学新模式。
学院拥有丰富的科研设备和人才资源,全部向本科生开放,不仅改善了本科生的教学条件和环境
该环境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学科专家和学术导师的针对性指导,提高科研能力,培养良好的科研学习能力。
构建了“三四五”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即构建了校内实验、园区实践实训、企业实习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点,完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四个实践教学层次,培养
培养学生五项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
同时,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依托社会力量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完善学校大众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践。
练习系统。
4、建立一套“三类三结合”和“科教协作”评价反馈机制。
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网校头条,进行过程管理,注重阶段性。
总结、总结和反馈好的经验,并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成果应用与推广
1.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推进材料科学专业建设;
省级重点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荆楚优秀工程”
工程师培养计划;承担教学科研项目17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篇;出版教材4部;入选课程6门
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探索中前行,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1人; 学生竞赛奖项5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6项; 省级“优秀”
“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 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9篇; 发表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一区
5 篇文章; 20余人获得国家专利; 就业率95%以上,其中两个专业就业率100%; 创新创业培训项目
29个项目; 6家注册公司和企业家。 (以上为近5年统计数据)
3、加强沟通,积极宣传,扩大辐射范围。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凤凰网、楚天财经报等媒体报道; 主持国际会议2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课程; 50余所大学开展研究、交流和学习; 15家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
研究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