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当时,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武昌农业机械化学校、武昌畜牧兽医学校、武昌农业学校、湖北省农业干部学校学校相继诞生。 1957年,省农业厅将四所学校合并成立湖北省农业学校。 1958年,在湖北省农业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湖北农业机械学院。 1978年,湖北轻工业学院在武昌马房山成立,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4年,两校合并成立湖北工学院; 2004年,学校获准更名为湖北工业学院;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
按照“坚持三个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办学”的办学方略学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教育呈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 8 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服务机构。 学校下设工程技术学院和工商学院两个独立二级学院。 学校还拥有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中心、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中英湖北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湖北省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等。机电工程中心、湖北省机电工程培训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培训中心、湖北省轻工工程中心、湖北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土木建筑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检测基地。
学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艺术)、经济学、管理学5大学科门类,形成多科性大学布局。 现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湖北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8个“湖北省高校科研优势和特色领域”学科,其中艺术学、设计学等。 该学科是湖北省同类学科中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 2003年,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学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其中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下设学科门类5个。 本领域在职人员硕士学位授予权、5个学科领域在职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硕士学位授予权、授予5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以来,学校参加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多个学科博士生的培养。 2001年通过省博士学位授予权总体条件评估,2005年再次通过省博士点建设评估。 5个在建博士点获批建设。
学校努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现有教师5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500余人,专任教师101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近500人。标题。 现有硕士、博士生导师260人。 学校还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树子教授、熊友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陈惠发教授等百余名校外兼职教授。 学校设立了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其他重点学科和主要课程的讲座教授等特殊岗位。 目前,已选定136人。 教师中有27人入选国家“111”人才工程、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高校学术骨干。 42人被评为省、省级优秀人才。 有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5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专家77人。 还有近30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香港伯宁顿“鲁兹牛”金球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本着“整体拉平、局部创造优势”的思路,在工业生物技术、机械工程与仪器科学与技术、轻化工与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艺术设计、电气与信息科学等。以其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多个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社会科学奖近120项。 259件艺术设计作品荣获法国肖蒙国际广告节奖、IDN金奖、金代强设计基金奖、未来设计师奖等重要奖项。 近三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转让推广科技成果1242项; 发表学术论文3284篇,其中SCI等三大检索机构收录309篇; 出版教材(含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学术专着261部。 2001年以来,学校共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 学校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9部教材获国家及省部级奖。 学校公开出版《湖北工业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核心期刊)、《电气电子工程》(协办)、《湖北农机化》等学术期刊。
学校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体育和后勤服务设施,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门类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36亿元。 学校图书馆藏书纸质图书112万余册,电子文献80万余册,存储容量12TB,中外文期刊3351种。 是湖北省优秀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一级咨询站。 国家报刊索引检索站。 学校图书馆还加入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安全系统(CALIS),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和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数据资源共建和共享。 学校拥有现代化网络环境下的高速信息平台,建成了“10千兆骨干、千兆桌面”的数字化校园网。 依托校园网的网络管理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功能齐全。 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教育科研网络的高校(全国108所高校)之一。
学校拥有标准田径运动场2个、体育馆1个及各类球类运动场; 标准化食堂9个,学生宿舍16万多平方米。 校园环境优雅,布局合理。 是莘莘学子育人、读书、学习的理想之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000余人,硕士生近1000人。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宗旨,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弘扬办学50多年来形成的“艰苦奋斗、注重发展、服务地方、突出应用”的优良传统。学校和“厚德、博学、务实、创新”的优秀校风,形成了以“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创新求实”为核心的校园精神。 学校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施“学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主修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士学位制、导师制制度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各种学术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为学生素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呈现出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国内重要竞赛中荣获一系列奖项。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博学、笃学、严谨治学、创新求实”的学风,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 大部分毕业生在全国各条战线工作,特别是在轻工业领域。 例如,全省酿造、塑料、造纸、机电制造(轻工机械)和工艺美术设计(平面设计)行业(如金龙泉、安琪酵母等)的技术骨干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大多在中国。都是我们学校出生的毕业生。 我校毕业生的特点是“适用、踏实”、“踏实、有用、有后劲”。 学校每年招生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01年以来,学校本科录取成绩一直位居同批次院校前列。 第一志愿考入我校的考生比例多年来保持在100%。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整体就业率达到98%,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对外学术交流活跃,与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同时与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芬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双方院校在互派师资、培养学生、科研、派遣和接收留学生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学校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国际化教育特征日益明显。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条例》优秀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三次荣获)、“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科技服务先进单位”、“湖北省信誉大学”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引领示范的全国一流地方多科性大学。在全省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