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源书院”:跨越千年的文化“明珠”

大学分数线2023-12-08 08:07:51佚名

实习生朱红秀

文学素养、诗词书法、礼仪义理,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书院”应运而生。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其中不少享有盛誉。 其中包括济南的“罗源书院”。

跨越千年的文化“明珠”

据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邓洪波所著的《中国书院史(增补版)》统计,中国历史长河中幸存的书院至少有7500所, “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文化、出版等事业的发展,通过培养学风、民风、民族思维习惯和伦理观念,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江门景贤学校戴旌_景贤书院_济南景贤书院

想来,书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到“书院之名,源于唐玄宗时,礼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 但“书院”之名,其实是从中唐贞元年间理正书院、集贤书院正式设立开始的。 这些书院的职责包括收集、整理、校对、修订书籍以供朝廷查阅,同时也充当皇帝的阅览和讲学之用,类似于宫殿的图书馆。 宋代时期,范仲淹掌管南都府学(即应天书院),直接推动了书院的崛起。 庆历新政后,曾一度盛极一时。 然而到了明代,魏忠贤毁掉了各地的书院,一度盛极一时的书院走向了没落。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正式下令各省设立书院,并采取鼓励的态度,强调“设立书院,有利于文风”。士人淡薄而重实,以质朴的方式强调国家的本质。” 没有任何缺点。” 清朝末年,由于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落和近代新学校的诞生,古代书院逐渐转变为学校。

春天充满了书本

济南的书院文化也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据《济南通史·明清》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各地设立书院。 至清末,山东设立书院130所,济南就有书院30余所。 包括济南书院、尚志书院、龙章书院、景贤书院等。

江门景贤学校戴旌_景贤书院_济南景贤书院

最有名的就是罗源书院。 罗源书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 时任山东巡抚岳俊遵照“省城仍应建书院,培养人才”的圣旨,受赠银子千两。 前街与芙蓉街之间)改建为罗源书院。

这是全国22所官办书院之一,也是当时山东最大的书院。 后来他担任山东巡抚、任罗源书院校理时,制定了《训令》,其中规定:“为学,不先立志;为学,不先立志”。欲少,欲学,必行;为学,必须虚心;为学,必须谦虚;“学生要勤于教书,勤于读书,才能成才”。学习,慎重对待”,旨在让学生立志、厚德、静思,肩负起治国理民的重任,也秉承了“为人才留才”的办学宗旨。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鸿儒儒士聚集在此讲学、传道。

咸丰、同治年间,匡源担任罗源书院校长。 匡元,字本如,号和泉,山东胶州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选翰林院学士。 同治元年(1862年),任赞乡政务尚书。 “北京政变”后被免职。 同治三年(1864年),应弟子山东巡抚严景明之邀,任罗源书院山院长。 匡远聘请了一批名师担任讲师,亲自授课、传授,受到学生和弟子的广泛支持。 匡渊主持罗源书院十七年,学生数千人。

咸丰七年(1857年)十月,何绍基应山东巡抚崇恩之邀,到罗源书院讲学。 何绍基先生以书法闻名于世,精通书画。 他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的楹联上题写了杜甫“海右此亭古,济南名人多”的名句。 在这里教书时,何的生活可谓优雅、细致、富有诗意。 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何绍基在书院住处新挖了一个小池塘,用隔壁巷子的芙蓉泉水注满。 来到春天”。

藏书家苗荃孙也曾在此任教。 说起苗荃荪,“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还写有《罗源晓志》,共6000余字。 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罗源书院的历史,也谈到了书院。 内部布局、建筑物排列、周围景色等。例如,小序中写到“房屋分东、西:东数为文、星、中、辛等, 49间;西数为文、良、工、简、让等5间、45间,足够容纳200多人。 “讲堂内有五联,檐额额上写着‘为国育才’。” 嘉庆甲子时,总督铁豹在殿正中的额头上题字:‘海岱钟灵’”“西有门,挡门口有垂柳,一个大大的拥抱,清风徐来,绿荫参差,下有芦苇,约有数百棵,水清涟漪,上方有亭,落款“秋水”……精致灵巧的文字不仅彰显了丰沛的志向,传达了书院的儒雅淡泊的书香氛围,试想,在这安静淡泊的书院里,翠绿的柳树、清泉的清泉、书声的伴奏下,你可以向老师请教,与同龄人交谈、辩论,或者通过朗诵诗词抒发自己的感情,那是多么美妙啊!

罗源书院的教学也很有特色。 一般采取个人学习、相互问答、小组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和辩论。 很多文章都谈到过这样的事件——清朝特务沉其元讲学时,将师生之间的问答整理成《罗源问答》一书,里面提到了老师之间的纠纷。以及学院里的学生。 虽然关系比较自由宽松,但尊师爱护学生的传统却从未改变。 曾在此求学的清朝人李廷芳,至今还记得沉其元与学生辩论的场景——沉其元先生从《十三经》、《二十四史》入手,请教数百名弟子,剖析疑点。学者们,爬行采摘,细致入微,贯穿源头,研究得失,发人深省; 先生善于钻研经史,平时家里到处都有经史书籍; 先生博学经史,除非与客人讨论知识,否则从不忘记校勘经典……

济南景贤书院_景贤书院_江门景贤学校戴旌

在这种开放、包容、真诚、严谨的学术氛围中,罗源学院培养了大批著名学者和专业人才。 比如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周永年,生来好学。 他“耗尽了数十年的广泛研究,并放弃了自己的财产来创作书籍”。 他修建借书园,积藏书籍数十万册,供人们阅读、抄写。 《儒藏》提出了“儒藏说”,“古人之著述,可以流传至今,永不失传,以至世世代代读”。 又历时五年,建有藏书“临济山舍”。 万卷,绘《临济山屋图》。 例如,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王懿荣也是甲骨文的发现和收藏第一人。 广涉书史,喜金石金石。 着有《汉代保存石》、《古泉精选》、《南北朝保存石》、《浮山保存石》等。还有王寿鹏、法维堂等。

去年秋天在济南图书馆可以看到

近代后,罗源书院改建为新学校。 不久,山东大学堂更名为山东高等学校并迁至干石桥(现山东省实验中学)西侧,罗源书院旧址改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创了山东省师范教育的新纪元。国家。 首先。

济南景贤书院_景贤书院_江门景贤学校戴旌

2014年12月29日,“山东罗源书院”在原址——济南市历下区省府前街红尚坊8号楼注册成立。 罗源书院旧址位于今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221号,此地原为明代都指挥部、罗源书院、山东省统计局旧址。

2020年1月,山东省政协常委孟洪生提交《关于重建罗源书院的建议——在泉城补充济南现代文化文脉》,引起广泛关注以及山东各界的讨论。 “罗源书院作为山东大学的前身,是济南现代文化文脉的主线,重建罗源书院对于‘推进济泰曲文化带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孟洪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罗源书院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 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历朝多次修葺、扩建。 藏书丰富,经费充足,教学楼较大。 吸引了大批求学于省的优秀师生。 渐渐地,它已发展成为山东最大的书院。 罗源书院以“明德新民”为办学理念,以“弘古学,精学术”为办学宗旨。 对山东的学术发展,特别是金石学、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了解,孟洪生还与谭洪熙、刘树龙、徐学兵等学者合作撰写了山东省社科重点规划项目《罗源书院志》。 我们从书院的收藏、经费、书院礼制等六大方面入手,收集整理了与罗源书院相关的文献史料,并参考其他书院的史志进行整理和分类。学院。 其中,书院人物栏目,整理收集相关历史人物200余人,并为人物传记; 学院教学部分包括《学院学术规定》3册校对,《学院课程》(四册)序言、目录、概要校对,《小问题》校对《新版》序言、目录(两部分)包括校对总结的《罗源问答》四序; 书院艺术部分包括数百篇与罗源书院相关的书院文章、书院笔记、书院诗词的校对; 书院藏书及经费包括《济南府志》道光本罗源书院藏书目录及罗源书院出版的相关书籍附录……

这样的推广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罗源书院于2020年10月29日正式重新开放。市民可以在济南市图书馆地下一层参观改造后的罗源书院展厅。 济南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重建后的书院面积约100平方米,展柜内陈列着相关文献600余件,其中古籍文献330余件(册)。

“我们还要注意放大学院‘核心’的巨大能量。” 有专家表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一环,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书院文化,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角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