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12日,《德州日报》B4版发表题为《头鹅上学》的文章。 文章系统回顾了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国家振兴城市的初心,勇敢承担人才责任所取得的成绩。科技文明,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服务业和人才。 以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主攻方向,重点积极开展基层干部大专教育培训,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引导基层干部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拓宽基层治理能力。拓展思想视野,增强领导力,是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典范。 “一斑显全豹”体现了脱职人立足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勇于探索区域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特色和亮点,体现了“脱职智慧”的贡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聚焦基层的明确方向,把基层党组织组织起来,筑牢坚强的战斗堡垒,切实实现党的领导,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写好乡村振兴文章,农村“头雁”队伍至关重要。 2015年以来,我市依托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德州广播电视大学)招收大专毕业生进行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已输送了2000余名农业、农村、农村等高素质基层干部。城乡社区管理服务。 人才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模式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以致用,改善基层治理
“通过班组的讨论,我们确实解决了村里遇到的问题,这次学习确实没有白费。” 1月10日,德州市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班2020级行政管理五班学生、梁家镇崔庄社区“两委”委员于玉鹏说。
“基层工作压力大、负担重!” 于鹏叹了口气。 负担的重量在哪里? “捐钱捐物,不如建一个好分院。” 这是广大群众的衷心期盼; 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促发展能力强、工作作风优良、热心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头雁”队伍,这是组织的期望。
2022年3月,梁家镇某村部分村民与承包该村耕地的林某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双方剑拔弩张。 于鹏结合在基层干部大专学历学生班学到的《农村政策法规》,审阅了合同签订时的原始资料,并通过学生班群与导师和同学反复讨论后,号召双方合同一起。 通过调解,他的调解有理有据,双方都信服了。 村民们放弃了毁约的想法,承包方承诺在当年粮食收购价的基础上提高每亩地的合同价。 这既维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又让纠纷得以在基层得到解决。
乡村振兴关键是乡村人才振兴。 但我市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乡村振兴人才素质低、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没有乡村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落地生根。 2015年8月,山东启动“城乡社区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我市依托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面向各县市招生,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 截至2022年6月,已培训基层干部教育专科生2700余人。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专门工作班,在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全校教育教学资源,全力做好学业培训。 在全省率先在市内进行集中教学,每个学生每学年接受面授教学不少于40天。 突出“能力+学历”教育模式,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提供充足的学时。 以2022学年第一学期为例,《农村政策法规》、《草根实用写作》等4门理论课程教学112学时,《时事短评》等实践教学68学时举办“疑难问题调解现场模拟活动”。 下乡12次,派出教师38人次,教学总课时1820小时。 围绕实践教学,开展23项专题活动,内容涉及乡村振兴、社区治理、队伍建设、红色根据地探访、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创业等。乡村振兴人才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基层管理知识,提高了履职能力,增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提高思想视野引领村民共同富裕
“解决基层矛盾,关键是要头脑冷静,既不能站在甲方一边,也不能站在乙方一边,一定要站在理性的一边……”日前,齐河县第一书记齐河县经济开发区坦策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新根在《加强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巡回讲座中表示。 他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实例生动,语言深入浅出,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下课后大家还围在他身边讨论,气氛十分活跃。
刘新根今年51岁,自2007年起担任坦策屯村支书,为人灵活、公正、踏实。 他创办农村土地合作社、修建高标准大棚、种植有机草莓和蔬菜、发展乡村旅游等,发挥了带头作用。 全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过程中,刘新根也遇到了很多波折。 2017年,坦策屯村成为齐河县首批农村土地合作试点村。 刚刚完成全市基层干部大专教育的刘新根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重大机遇,于是他挨家挨户地为村民干活,邀请他们加入合作社。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村民们的反应却十分冷淡。 “加入合作社能比我自己成长赚更多的钱吗?” “如果我赔了钱怎么办?” “我们是农民,失去了土地,我们还是农民吗?” 面对村民的担忧,刘新恩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拍照时承诺:“如果你们丢了钱,那是我刘新恩的,我会为大家补上的。” 家人责怪他胡乱许愿,但他说:“我们是村里的带头人,如果我们不带头,人们凭什么相信我。” 当年,村里土地拥有率达到80%以上,亩产收入比以前增加了180元。 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纷纷找到刘新根,要求加入合作社。
“通过当年市里组织的基层干部大专进修班,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对国家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刘新根说。 2018年,为了改变合作社单一的种植结构,刘新根提出了发展温室种植的想法。 由于温室建设投资较大,村民保持观望态度,有村民建议刘新根尽快停止。 他不顾家人反对,卖掉了汽车,用自己的积蓄,筹集了130万多元,在60亩合作土地上修建了4个高标准大棚,种植有机草莓、豆类、黄瓜等,这让他的收入增加了。当年收入增加60万元。 合作社后来拨出部分土地发展西瓜、马铃薯种植,村集体每年收入40万元以上。 谭策屯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人们并不害怕贫穷,而是害怕不公正。” 刘新根说,“村里的集体收入是大家的,需要共建、共治、共享。” 谭策屯集体经济收支全部公开透明,年底家家分红。 他公平公正,因此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坦策屯村先后荣获全国农村治理示范村、山东省民主管理示范村、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称号。
如今,刘新根已成为当地知名的“讲师”。 许多单位邀请他来讲学。 由于他讲课实用,方法得当,每次讲完后,总会有很多学生围在他身边,问一些问题。 刘心根都给了。 耐心解答。
村改镇不忘乡村振兴初心
1月8日,我见到临猗县临南镇副镇长张小果时,他正在前往石家村指导征收土地承包费的路上。 进村途中,他介绍了2016年参加基层干部大专教育的收获。
张小果,45岁,2001年退伍回到蒙寺镇赞家村,2004年当选赞家村村委会主任,2007年任村支书。 当时,他所在的赞家村是省定的重点贫困村。 为了改变落后村容貌,他带领群众填平边角洼地41亩,发展生猪养殖、肉鸭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办起了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公司,出租扶贫工坊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租金红利。 累计向16个省份的贫困户发放7.6万余元,逐步填满村民的腰包。 他在村里建起了新时代文明传播站、乡村阅览室、幼儿园、卫生所等,成立了红白委员会,提倡婚丧嫁娶简办,让村民“富裕起来”。 整合闲置宅基地75.8亩,发展村内休眠资源聚集经济。 种植水果、蔬菜等,村容村貌、集体经济“双提升”。 先后荣获临邑县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县职工标兵称号。
张小果说:“刚当上村支书时,我做任何事情都是凭着一时冲动,有时会简单粗暴地处理矛盾和问题,总觉得自己走的是‘野路’,急需解决问题。”学习和理论指导。” 2016年 2000年,张小果参加了基层干部大专班,农村管理专业。 年底异变到来时,他顺利通过“三类人员”竞聘考试,进入蒙寺镇党委班子,并仍担任赞家村党支部书记。 2017年,在他的积极协调下,赞家村与山东明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流转600余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20个高标准蔬菜大棚,打造现代农业田园复杂的。 2021年底,张小果来到临南镇担任副镇长。
“大专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农村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了我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让我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张小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