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一大早,重庆市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就开始热闹起来,搬运机器、涂抹机油、安装零件......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老师正在张罗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田坎边,丁运淑脚穿筒靴,挽起裤脚,正聚精会神地听课。
大林村地处万州区白土镇东南部,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不懂技术,没有文化,水稻产量不高,一年忙碌下来,基本存不到什么钱。
“穷日子真是过怕了,没有文化,致富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读一年多少钱,也就无从谈起。”祖祖辈辈都没读过多少书,47岁的丁运淑从没想过,自己竟会踏进大学校门,还因此脱了贫。
学校把课堂搬到了田间。王凯摄
背书包上学堂 “我也成了大学生”
贫穷曾是丁运淑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因交不起学费,上完初中就被迫辍学。家里几亩薄地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读一年多少钱,刨了几十年,也没刨出名堂。
“我呀,是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丁运淑做梦都想改变,“这些年来,我也有两次因为知识给日子带来改变的故事,一次是五年前,驻村工作队指导我发展产业脱了贫;一次是两年前,我参加考试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2015年,一阵春风悄然吹进了这个偏远山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对口帮扶大林村,并组织了一支涵盖水产、养殖、机械、智能化等专业人才的帮扶团队扎根于此。
在这之后,村里的好事接二连三。先是村里实施了300亩稻田的“鱼+稻”产业项目,打造出“三峡稻鱼米”和“三峡职院稻田鱼”2个特色品牌;紧接着,村里又发展起了生态清脆李、生态黄花产业,村民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而丁运淑也在扶贫干部的指导下,开始种李子、搞养殖,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9年4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在大林村成立了重庆市首个设立在田间地头的“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白土分院。依托国家高职院校扩招的契机,学校在这里设置大专学历教学点,鼓励当地符合条件的村民报考读大学,旨在提高其职业素质和技能。
“做梦都没想到,40多岁还会有机会进学堂。”丁运淑坦言,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但再第一书记康学良的动员下,打消了疑虑。
2019年10月,丁运淑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
丁运淑正在学习植保无人机的操作。陈星摄
靠知识能挣钱 村民组团考大学
白天,丁运淑忙着干活儿,晚上空闲时,会打开手机上网课学习。
最初几节课要在位于万州城区的校本部上。放下锄头,拿着书本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一起走进校园,丁运淑还有点不好意思,进到教室后,会特意选后排不起眼的座位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