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理历史

北京中考2021-05-01 23:08:48网络

北京市(包括郊区、郊县)位于东经115o20'至117o33',北纬39o23'至41o05'之间。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临黄土高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在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交接处。古人云:“北倚山险,南控江淮”,“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描述的就是古代北京的地理形势。

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就有地球上最早的人类祖先之一——“北京人”在今北京地区生活。根据历史传说,北京在颛顼时代称幽陵,尧时称幽都,舜时称幽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秦置蓟县。战国时燕国以蓟为都城。唐属范阳郡,“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在此称燕帝,以蓟为燕京。辽、金为南京、中都,辽曾改南京为析津府。元明清三代为首都,元蒙统治者恢复燕京之名,后改称中都,扩建新城后叫做大都,明改为北平府,迁都以后,又改称顺天府,清为北京。民国时为北平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北平为北京,以北京为首都,至今。

从春秋战国的蓟城到清代的北京,历代城郭的位置都有所变更。最早的城市蓟,位于今北京西南隅,据考证在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牛街北口一带,地下出土的文物也证明这一带有过宫殿建筑。以后蓟城的范围不断扩大,唐代幽州城已具有相当规模。辽代南京城利用唐代幽州城旧址建立起来,范围有所缩小。有八个城门,对应城门之间有大道,城内主干道为“井”字形。大道围成的地区,沿用唐幽州城的居民区格局,划分坊、里,坊间小道称为巷。金把燕京升为国都,将燕京城进行了改建、扩建,打破辽各坊的围墙,只保留象征性的坊门。到元大都时,坊由若干条邻近街巷组成,完全是开放状态的,街巷名称也改为“胡同”,有所谓“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明军攻克元大都时,为剪除元帝国的“王气”,防其复兴,朱元璋下令将大都城垣和大部分元宫拆毁。所以,明王朝迁都北京时,重建北京城,分内(北)外(南)城,街道整齐方正,形同棋盘,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内城有900多条胡同,外城有300多条胡同。清都北京,称京师,仍维持内外城格局。增建宫殿坛庙府邸,重点在西郊兴建“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取消了“坊”制,晚清时,用“区”指称相当于“坊”的地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